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又上新聞了,這次不是因為「三隻小豬」或「打炮」事件而上新聞,而是因為某個國文考試用書作者的臉書粉絲團,發布了辭典中許多語詞的「通用」案例,如: 「鬼」計多端同「詭」計多端 走「投」無路,也作「走投沒路」、「走頭無路」 倒「楣」,也作「倒煤」、「倒霉」 披星「帶」月,也作「披星戴月」…
「攵」(音撲)這個部首恐怕認識的人不多了,但它其實是漢字體系裡很重要的組字元件。 一般字典裡收有「攵」部件的字至少上百個,如果收字量全面一點的字典,罕用字加起來甚至會到三百字以上。 如果你看「攵」的形狀長得像注音ㄅㄆㄇ的「ㄆ」,那你還真沒猜錯,注音「ㄆ」正是因「攵」而成立的。當年章太炎在設計注音字母…
我們的編輯檯上遺留了許多活版時代的遺產。例如:行距英文叫做 leading,為什麼呢?其中的「lead」貨真價實指的就是鉛,活版鉛字時代,每一行行間如果要加減行距,作法就是在行間加上或減少鉛片,造成距離增減的效果,所以行距才會叫做 leading。 我們現在說英文大寫字母叫做 Upper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