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書的大人多了,愛讀書的小孩就不會少

編譯/暮琳 美國媽媽唐娜刊登在《衛報》(The Guardian)上的文章分享到,她八歲的女兒芙蘿拉是隻小書蟲。不但從餐桌一路讀到浴室,更是字面意義上的「走到哪讀到哪」——至少兩次,因為邊走路邊看書而受傷。芙蘿拉經常引來旁人的目光。在餐廳吃飯時,服務生會特意向唐娜攀談,強調這個年頭看書不玩手機的小孩…

早自習的平靜閒適,是我們師生共同護衛的自主價值。

文/余懷瑾 書寫比嘶吼更有力量 每天開車上班的路上,我都會想今天早上要跟學生說什麼,哪些話適合在這樣的早晨說,不一樣的日子,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天氣,說話的遣詞都不一樣。 早自習應該是規律的,有精神的,是寧靜的。若安排了考試,學生考完之後可以做自己的事;若沒有小考更好,學生能夠自主的規劃自己的晨讀…

心理師的訓練告訴她:要知覺、洞察、有彈性,可是下班後一見到孩子,她就⋯⋯

文/洪美鈴 * 依著糾結與掙扎的習性而活 我是個媽媽,是個心理師,還是某人的老婆、家人、朋友……就如同擦身而過的每個人,身上掛著各種角色。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同樣抱怨著豔陽、陰雨,也擺出同樣的表情:看似熱切,其實帶點著急;貌似平穩淡定,但其實已和疲倦分不清。 蠟燭多頭燒,也許要關心的不是有幾頭,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