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比活著,更多一點點的「動人瞬間」──朱宥勳談新作《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説家群象》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宥勳為台灣社會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以六年的時間和苦工,完成《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讓大眾讀者有機會以更容易親近的方式,認識台灣重要的文學作家。 「經典也青春」六年來幾乎全部介紹超過十五年以上的經典和傑作,這次隆重登場的卻是2021年9月才剛出版的…

【布克新聞】S3EP41:生命故事同樣精彩:《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小說家沒在創作時都在做些什麼呢?他們也是一般人、有著一般的生活,然而更多的是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努力,即使不以文學創作為奮鬥的目標,這些小說家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又如何迴向到文學圈? 例如為了化解語言斷層而積極發表的鍾肇政、例如評價總是讓人感到兩難的陳映真。 本集節目將介紹《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本書收…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從一本書變成全宇宙大計劃

因為聽說喜歡的作家有一本國內沒出譯本的作品,所以乾脆自己找譯者翻譯、然後出版。 然後發現作家的思考脈絡其實不能單從別人出過的那幾本經典就看得完整,所以不如自己把他的書出得完整一點吧。然後發現有學者做了有趣的考據工作,把作家怎麼創作經典的背後故事寫成有趣的紀錄,也該出版;然後想到既然是這樣,那別人出過…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表演性格超強烈的文學獎得主來圈粉!

2020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的百萬得主陳思宏從小喜歡讀書,文學作品沒少碰,通俗小說沒放過。在藍領階級除了白天工作、晚上還做家庭代工好讓台灣慢慢經濟起飛的七、八零年代,家中人口眾多的陳思宏如何養成喜愛閱讀的習慣? 陳思宏以《鬼地方》一書拿獎,寫彰化永靖,再出版《佛羅里達變形記》,寫美國佛羅里達;2020年…

他在拆胡同建環道最激烈的時代,以此書觀看北京當年的迴光返照。

文/王德威 北京(或北平)敘事是臺灣及海外文學的一個小傳統。1970年代,唐魯孫(1915-1985)以一系列追懷古都飲食風情的文字引起廣大迴響。一時之間,像是號稱”老蓋仙”的夏元瑜(1913-1995)、名報人及小說家陳紀瀅(1915-1997)、學界耆宿梁實秋(1920-…

往來之間,副刊主編的客廳即文壇

文/林黛嫚 冷副刊時期,副刊主編的任務集中在審稿和組稿,到了熱副刊時期,引領文學發展方向以及和文人交誼也是副刊主編的任務,尤其台灣報紙副刊到了民營報紙企業化經營的時代,閱報人口大增,各個報刊在激烈競爭中把副刊的特質及影響力推到最高點,甚至形成「副刊即文壇」的說法。 林海音曾擔任聯副主編十年,她的女兒…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人生畢旅一之一:貴人隱地

緣起 醞釀多年,終於踏出「人生畢旅」(人生的畢業之旅)的第一步。 事情的起念,極其單純:「老」了。 相對於高壽時代的老人而言,常見他們八、九十歲了,毋需枴杖,到處行走,令人好生羨慕。因此,年方七十六歲的我,哪敢言老?每次外出坐車,有人善意讓座時,心想:我真那麼顯老? 不服老,固然好,但歲月從不「騙」…

【維斯塔愛看書】《臉書帖》:閱讀文字向度中熟悉而真實的社交網絡

提起臉書(Facebook),可能很多朋友會雙眼為之一亮,畢竟我們的生活已經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每天都在那個看似虛擬卻又真實的國度上演。也許精采萬分,或者有些失落,但那都是真實的生活。 那麼,《臉書帖》呢?也許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會有人跟我一樣啞然失笑。妙哉此一書名,勾勒的豈是Facebook上頭每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