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東德最著名作家成名之作,《分裂的天空》睽違半世紀首度在台出版

文/賴香吟 隔了半世紀光陰,《分裂的天空》開篇幾句,讀起來,多了些弦外之音。 「在一九六一年八月的最後那幾天,少女麗塔在一間小小的病房中醒來。她並非睡著,而是昏迷了。」 愛情故事巧妙結合了歷史事件: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午夜,東德當局以鐵絲網隔開東西柏林之間的分界線,八月最後幾天,圍牆已經實體築成。麗…

【特稿】張耀升:異域的恐怖:《鬼店》與《藍絲絨》

文/張耀升 在西方文學中,有一個「異域」的敘事傳統,英雄展開旅程,必須路經一個化外之地才能到達目的地,在這個與英雄故鄉相異的地域中會有人或妖或仙滿足英雄的感官,藉此迷惑英雄,慫恿他棄捨歸程永遠留下並放棄出發時的信念。從《奧德賽》漂流中的海上女妖、仙境,到浪漫主義時期拜倫、濟慈的怪物、吸血鬼,到老鷹合…

華人對「莎士比亞」認識的基礎,其實是源於這對姊弟的改寫……

文/梁文菁 國立清華大學外文系教師 蘭姆姊弟的《莎士比亞故事集》,是最早翻譯成為中文語言的莎士比亞相關著作,以《莎氏樂府本事》。雖然這本於一九○三年出版的譯本,不但譯者未知,也僅翻譯部分書中介紹的部分故事,更非莎士比亞作品的平行翻譯,但此譯本開啟了華人對於莎士比亞故事、乃至作品的廣泛興趣。一九○四年…

蘭姆姊弟的改寫提升了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而他們認為透過閱讀,才能真正體會箇中美好

文/耿一偉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莎士比亞故事集》是由蘭姆姊弟(Mary & Charles Lamb)合著,最早發行於一八○七年,幾乎是兩百年前,而蘭姆姊弟活躍的年代,是英國浪漫主義盛行的時候。瑪麗‧蘭姆與查爾斯‧蘭姆,都是倫敦文學圈的一…

歌德:我的每部作品都是我人生大告白的片段

18 世紀末,正逢法國大革命,社會動盪之際,訴諸理性的啟蒙思想受到質疑,浪漫主義於是興起,呼籲人們捨棄理性思維,正視並勇於表達內心的自我感受。《少年維特的煩惱》堪稱此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少年維特》:歌德的情感自白 善感而浪漫的維特,正是歌德自己的化身。1772 年,大學畢業的歌德在舞會上邂…

德國文學最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愛欣朵夫

談到德國作家,許多人可能會先想到《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歌德、《流浪者之歌》的赫曼・赫塞,或是榮獲諾貝爾獎殊榮的湯瑪斯・曼、海因里希・伯爾、鈞特・葛拉斯、赫塔・穆勒等人。 對於愛欣朵夫(Joseph Eichendorff)這個名字,多數的華文讀者想必十分陌生;但是在德國,愛欣朵夫這位作家可說是無人不知…

尼采:海涅使我了解到抒情詩人的最高意境

文/楊念穎 海涅218歲誕辰 「我生於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我之所以特別明確地説明這一點,是因為我已估計到在我逝世之後,將還有七個城市,為成為我的故鄉城市的榮譽而爭鬥。」海涅,這位意氣風發的猶太詩人,其詩作在19世紀德國文壇掀起巨大波瀾。在他筆下,以繁複細瑣語法聞名的德語,頓時成了短小靈巧的動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