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寬鬆世代到下流老人,不是每個人都能透過人際互動找到自己

文/蔡曉林 即使開啟一扇門也不一定就有房間 即使有窗戶也不能說就會有室內 不能說那裡就會有讓人類生存或死亡的空間 ──田村隆一,〈人類之屋〉 法國現象學家巴舍拉在其名著《空間詩學》曾經討論過「家屋」是「幸福空間」的典範,那是人們第一次棲居的所在,即使人們離開了自己的房間,仍然心存依戀,「它們在我們裡…

她不打算孤獨,最終卻在孤獨中滅頂──專訪王聰威談新作《生之靜物》

文/陳心怡 2003年大阪發生了震撼人心的「母子餓死」事件,年僅二十八歲的媽媽與三歲兒子被人發現時,已經死亡三個月。報導指出這位年輕母親是為逃離家暴夫因而攜子離家,在友人幫助下免費入住公寓,距離原來住處二十分鐘電車車程,丈夫知道她的住所,她也仍持續上班一段時間,死前還有未領回的薪資。 「太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