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瑞珊 書店裡的書,像是青鳥,穿越在陽光與書櫃中, 高高盤旋在華山上,像是一座文化燈塔。 屋裡的四面泥土牆, 讓身處其中的人如同修道院裡的院士, 擁有的空間縮小,卻獲得心靈的無限自由。 這天,我走進華山準備要簽下青鳥合約,陳先生手裡拿著這篇文章,說:「因為這篇,我們要在合約裡加注一個條款。」我很…
文/蔡瑞珊 「請容我花點時間說個故事給你聽,我想讓妳理解鄧麗君對我的意義。」某個春日的早晨,我接到這通從大陸打來的越洋手機電話,我靜靜地聽,他緩緩地說了一個上午。 1970年代的中國,他年紀還小,每日的工作就是放牛,放著牛兒到山上吃草,日復一日他都坐在山坡上靜靜望著遠方的遼闊草原。某天來了一個男人,…
文/李志銘 書店在城市裡,就像是一段段被傳唱的故事。 從上世紀二○年代在日治期間獨立設市迄今不到百來年歷史的台北城,隨著一股亟欲吸收外來文化以及謀求工商業發展太過快速更替的時間之流,許多即將面臨衰敗的老街區在短短數年內徹底被迫更換成了一副陌生的青春容顏,無論是七○年代因應道路拓寬規劃遷移舊書攤的牯嶺…
文/張耀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名稱已經點破電影劇情上的高潮「少年殺人」,然而更重要的是,事發地點「牯嶺街」。 牯嶺街舊名佐久間町,以台灣日治時期第五任總督(1906-1915)佐久間左馬太(Sakuma Samata 1844年-1915年)命名,佐久間以武裝鎮壓台灣原住民知名,「佐久間町」即…
文/張耀升 歷經超過十年的修復計畫後,美國標準收藏公司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完整修復版長達237分鐘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距離當初上映的1991已經過了25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魅力毫無減損。 無論電影美學或時代意義,這部楊德昌的作品都是台灣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如今終於以數位修復的完整面貌重…
若問我,重慶南路書街沒落,有快要消失之慮,我的感覺。會不會懷念?會;會不會期盼風華再現?會;若就此消沈?會不會難過?答案是不會;期待政府出手相救?不。 懷舊不等於守舊。與對待過去任何風光事物一樣,會懷念,會發思古幽情,但沒有重溫舊夢的意思。重慶南路書街如此,隨環境變動而走入歷史的舊時光,都是相見不如…
想到一件事。書店經營不易,開店需要房租、裝潢費,硬體成本高,若租用倉庫,免裝潢,成本相對較低。然而倉庫以堆積陳列書貨,不方便逛覽,假使改變經營型態,譬如做網頁,將書目上網,便於搜尋。消費者下單,或店家寄送,一如網拍,或來店取貨,順便找找其他好書。也可以店主在臉書介紹好書,宛如讀書會形式,吸引讀者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