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支持死刑,因為他們認為殺人就是放棄生命權:平常不能殺你,是因為你有生命權;不過一旦你殺了人,你就沒有生命權了,在這種情況下判你死刑是正當的,並沒有侵害你的權利。 這種路線看起來很單純合理,衍生出的說法各式各樣。但以下我想說明,這個簡單明瞭的想法其實有些討論空間。 「放棄生命權」太強 「殺人者無…
文/林宣瑋 白話文運動的根源可追溯自五四運動,今年也剛好是五四運動的一百週年。儘管白話文已經走入民眾的生活,但許多艱澀難懂的法律文字仍然尚未「白話」,依舊像天書一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一群有志的法律人成立了「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簡稱「法白」),用淺顯的文字來解釋晦澀的法律。除了網路之外,他們也將心…
《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是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史學教授,在這本書裡,他試圖回答巨大的歷史問題:「是什麼讓人跟其他動物不一樣?人為什麼得以統治世界?」他的答案是:因為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因而能夠組成龐大社會,…
德國科隆國籍哲學節本來邀請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演講,結果臨時取消。根據國內媒體「歐陸哲學訊息」報導,這是由於辛格上個月受瑞士《新蘇黎世報》訪問時發表的爭議言論: 在該採訪中,彼得‧辛格表示:「胚胎沒有生命權,當人們不想要一個具有會導致嚴重殘疾基因的小孩時,對於生命權的否定,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