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國府接收台灣。官員來台,看到滿街日本字,聽見滿口日本話,幾乎昏倒。他們心裡想定,這一群同種不同文,看似非我族類的台灣人,需要導正。當務之急,就是去日本化,教台灣民眾中國字、中國話,認識中國習俗文化。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重建工程,先從語言下手。當時台灣年輕人,國語不會,台語不通,只會日本…
文/凌宗魁、鄭培哲 然而,民族民族情結不是這麼容易就消弭於無形,尤其見於少數上層階級與日本人較量的心態。臺中天外天劇場具有這樣的背景。 臺中富紳吳鸞旂的兒子吳子瑜繼承家業復經營土地、礦產,除了維持吳家基業,還加入民族色彩濃厚的中部詩社「櫟社」,熱愛觀賞京劇,時常前往樂舞臺觀賞中國來臺藝人表演。相傳有…
1941 年,日本治台第四十六年。這年十一月,從基隆車站通往港口東側的孤拔濱(即基隆大沙灣,因清法戰爭之際法國將軍孤拔率軍在此登陸而命名。)沿途,集結了許多坦克車,小學生看到路上塞滿小型坦克,好奇不已,上學途中在坦克車之間穿來穿去。有些學生隨著老師到碼頭歡送兵船離港,如果船隻遲遲不開,他們就站著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