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大部分的士兵從沒開過槍,他們甚至假裝充填彈藥以躲避開槍

文/羅格.布雷格曼;譯/唐澄暐 時間是1943年11月22日。夜色降臨在太平洋一座島嶼上,而馬金戰役(Battle of Makin)剛剛開始。攻勢如計畫展開,而此時某件怪事發生了。 身兼歷史學家的上校山謬.馬歇爾(Samuel Marshall)就在現場目睹了這件事。他跟著第一批試圖從日軍手中拿下…

【GENE思書軒】那些很「台」的食物,其實來自美洲大陸!?

我在馬來西亞柔佛新山的舊家,位於我們稱為「花園」(Taman)的社區,開發成住宅區前是農田,我們甚至知道我們家那塊地原本是種植番薯的,因為院子最常見的「雜草」居然是番薯葉,於是我們在不需要特意栽種的情況下,天天都有吃不完的番薯葉。 小時候最討厭的事,就是放學回家後,被阿嬤叫去院子採摘番薯葉,因為接下…

【讀者舉手】在孤島說話,我們偶爾也會聽到來自其他孤島的聲音──宋尚緯的《孤島通信》

文/f.c.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張愛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說寫得好,而且寫得精彩,寫到了人的骨子裡。同樣的道理用在宋尚緯身上,這次他放下詩集,首次出版個人散文集《孤島通信》,居然寫得精彩又不失詩意,書寫人性、人生的細碎低落處,直直切開人性軟爛處。 宋尚緯此次以散文書寫,如同〈自序〉裡談到的:「散文也好,新詩…

巧遇當時聲名狼籍的王爾德,成為紀德人生最大轉捩點

文/阮若缺 紀德在《如果麥子不死》第一部裡,最後是這麼說的:「儘管多麼想忠於事實,回憶錄永遠都只能呈現一半的真實,因為一切都永遠比說出口的來得複雜。或許只有在小說中,才更貼近真實。」追究《如果麥子不死》這類自傳體小說(或回憶錄)的真實性或虛構性,意義不大,倒是能否體會作者想盡可能誠懇地「自然流露」,…

尋找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論特權》

文/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Photo from Wikipedia 「並不是在短暫的瞬間裡,人們就能改變自己的內心,變得盡可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唯有當平等是一輩子的日常現實,而不是少數時刻的遊戲之時,人們才會如此[相互扶持合作]。」——西耶斯《論特權》 一    西耶斯(E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