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戰慄可以在壓迫中,也可以在戀慕裡──萬聖節的十本恐怖選書 發表於 30 10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暮琳 南瓜燈、女巫、黑貓⋯⋯印象中萬聖節該是陰鬱黑暗又帶點幽微生命力的華麗慶典。然而,長大後不但再也沒有沿街trick or 完整文章
閱讀好好玩 對怪物的同理心,或許是我們引領這個時代的最佳手段 發表於 21 3 月, 2018 By 白之衡 Photo Credit: Pixabay 編譯/白之衡 跨過2018年那天,《科學怪人》(Frankenstein)滿200歲了。 這部由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創作的經典科幻恐怖小說,首次出版於1818年,被認為是首部探討人造生命的哥德(gothic)小說之一。在小說中,科學家維多.法蘭肯斯坦(Victor 完整文章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闇黑宇宙」中的文學怪物 發表於 13 6 月, 2017 By Waiting Photo Credit: Waiting 雖然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新版《神鬼傳奇》是部讓人失望的作品,但對我這種喜愛恐怖小說與電影的人而言,有得看總比沒得看好,因此還是很希望這個被命名為「闇黑宇宙」的電影系列,可以按照計畫繼續拍攝下去。 完整文章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不同領域創作者進入同一世界,合力升級! 發表於 31 5 月, 2017 By 楊勝博 Photo Credit: Unsplash 伍薰《3.5強迫升級》建構了只需無線網路、直徑3.5公分的傳送環,就能遠距傳送物品的近未來世界,以傳送技術對各行各業帶來的衝擊,呈現出他對於現實中許多社會問題的觀察。然而,他想做的還有更多。 完成《強迫升級》[1] 完整文章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把問題青少年拆解成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不是一舉兩得嗎? 發表於 17 5 月, 2017 By 楊勝博 Photo Credit: Unsplash 如果孩子不受教,成天惹事生非讓人不堪其擾,你會怎麼做?若有個方法能讓你擺脫困境,但有道德疑慮,你仍會選擇接受嗎?尼爾‧舒斯特曼藉由虛構的「生命法案」,與剝奪孩子生命權的「分解令」,讓《分解人》系列小說,除了是情節緊湊的少年成長故事,更帶出了家庭教育、器官移植、身體自主與生命權的議題。 生存還是滅亡,這是個好問題 如果你每一個部位都活著,但活在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你到底是活著還是死了? 完整文章
閱讀好好玩 「這種時候,羞辱單親媽媽也沒有關係」──文學網站用這種標題真的可以嗎? 發表於 17 4 月, 2017 By 白之衡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白之衡 在她的家被颶風摧毀之後,你絕對想不到這個來自堪薩斯的少女發生什麼 他小時候和一隻熊結為好友,多年後命運再度讓他們重逢 你一定曾經在網路上(尤其在滑臉書的時候)看過類似上述這些句子的標題,而且熟悉網路生態的你,多半也猜得到,這一定又是那種「內容農場」的「點擊誘餌」(clickbaits),想騙人按讚跟衝高點擊率。 沒有錯。撰寫出上述這些標題的這家書店The Wild 完整文章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科學怪人唱郭金發:為何讓我離葉又離枝? 發表於 24 11 月, 2016 By 果子離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ubberdave 年少輕狂時的我,有時羨慕沒有家庭牽絆的孤兒。當然我知道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也充分享受家庭的溫暖,親情的呵護,前述想法,或許只是對於不受羈絆的嚮往,只是一時激憤偶發的念頭。 這世界上多的是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愛的孩子,在文學作品裡,也不乏這類描述。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的傷害,作家下筆時,往往傷口已結痂,火氣已消,寫出來的只剩孤寂與蒼涼。 完整文章
書單 不小心開啟了一個新流派──瑪麗雪萊與科學幻想書單 發表於 29 8 月, 2016 By 犁客 圖片來源:Pixabay 文/犁客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08/30-1851/02/01 嚴格說來,瑪麗‧雪萊跟著詩人雪萊到日內瓦湖畔度假時,還不能被稱為「瑪麗‧雪萊」──因為當年十九歲的瑪麗雖然對外自稱是「雪萊太太」、也替雪萊生了孩子,但她和雪萊還沒正式結婚,而且雪萊還有原配妻子。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每天一口經典名著,陪你讀完《白鯨記》、《戰爭與和平》 發表於 17 6 月, 2016 By 黃彥霖 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編譯/黃彥霖 我們都知道閱讀經典的好處,但認真讀完的人卻很少。每個人的書單中永遠都有某部來自十八、十九世紀的文學名著,如幽魂般始終徘徊不去,即使好不容易在通勤時或臨睡前找到了一點空檔,大部份人應該都寧可輕鬆逛臉書,也懶得去面對動輒六、七百頁的《白鯨記》或《戰爭與和平》。那些大部頭磚塊彷彿怎麼讀也讀不完,實在很容易讓人的耐心消磨殆盡。 近來推出的閱讀 APP「追書人」(Serial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外邊世界走向世界】一首歌,讓張耀升發現自己的閱讀天分;一次惡作劇,更讓他發現小說的力量! 發表於 27 5 月, 2016 By 何宛芳 文/何宛芳 「很多時候是你想跟作品對話,你感覺不滿足,有跟對作品對話的衝動,會讓你會想自己寫東西。」說起自己如何走上寫作這條路,張耀升如此說道,但是讓他發現自己閱讀天分的小故事,聽來就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了……。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系列巡迴演講中,張耀升十分強調細讀文本,也認為找出文字背後更深層意義的閱讀方法,可以應用在拆解、詮釋生活中任何訊息的解讀。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