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史也是文學論戰史!認識台灣文學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從作品、作者出發,也可以從文學場域出發。如果從場域出發,文學論戰就是最好的觀察重點。 文學場域影響了什麼行為在場域中能獲得稱讚、獲得文化資本。什麼行為會被懲罰、會被無視。在台灣的百年文學史,有什麼主題被一戰再戰?在什麼時候可以文學歸文學、政治歸…
常常不是,其實我們是在討論其他東西。 幾天前,我跟家人一起開始看《怪奇物語》第四季。這季的開頭從一個陌生中年男子的早晨開始:他泡茶、打開報紙解拼字遊戲(總共61題),接著修剪盆栽。我脫口而出:他好閒喔。 「好閒」字面意義是「時間很多」,這名中年男子的時間很多嗎?若跟著往下看影集,你會發現答案應該是否…
這篇文章分享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觀念,這個觀念很神奇,可以讓你做事情更有自信同時又更謙卑:看出不完整的東西的意義,看出進展的價值。 做一半,不如不做?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而認為努力和嘗試並不值得,像是: 什麼是心靈?怎樣才是正確的道德原則?哲學問題到底沒有答案?如果沒有,我們為什麼要花…
因為當你越渴望勝利,越容易忽略勝利之外的成就和成長。身為這種心態的受害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心得。 在各種地方教論說文和批判思考,總是有人會問,那平常該怎麼練習比較好?我喜歡這種問題,因為它代表學生了解論說和批判不只是知識,而是能力和習慣,需要練習才能掌握並自然應用出來。然而,我給的答案通常第一眼不…
正常人大多總是低估他人。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大多數人會錯誤地判斷自己在各種方面比其他人厲害,包括智力、人緣、駕駛能力和「不受偏見干擾」的能力,這種高估在心理層面涵蓋之廣,讓它甚至有自己的名字:優越幻象(Illusory superiority)。 在網路時代,這種情況最明顯的主觀經驗,應該是發生在你困惑…
葛汀(Gary Gutting)是美國聖母大學哲學教授,也是紐約時報的哲學時事專欄「石頭」(the stone)的作者之一,最近台灣引進了他的新書《哲學能做什麼?》(What philosophy can do?),在這本書裡,葛汀實際演示哲學家發明的概念或方法可以怎樣在討論社會議題的時候幫上忙。他…
粗略來說,「自相矛盾」的意思是指你相信一組不會同時成立的事情,例如「小青是女的」跟「小青是單身漢」。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邏輯上,矛盾都不好,不過背後的原因不太一樣。 在形式邏輯領域(formal logic),大家不喜歡矛盾,是基於一個有點宅的原因:在古典邏輯(classic logic)系統底下矛盾…
你可能沒發現,但其實你每天都在用論證(argument)跟別人溝通。例如: 小望:為什麼要穿制服才能進校門? 你:因為校規這樣規定。 雖然你只講了一句簡短回答,但在理解討論脈絡的人腦裡,它其實代表了這樣的論證: 學生應該遵守校規。 校規規定穿制服才能進校門。 學生應該要穿制服才能進校門。 當然,小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