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巧遇當時聲名狼籍的王爾德,成為紀德人生最大轉捩點 發表於 17 2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阮若缺 紀德在《如果麥子不死》第一部裡,最後是這麼說的:「儘管多麼想忠於事實,回憶錄永遠都只能呈現一半的真實,因為一切都永遠比說出口的來得複雜。或許只有在小說中,才更貼近真實。」追究《如果麥子不死》這類自傳體小說(或回憶錄)的真實性或虛構性,意義不大,倒是能否體會作者想盡可能誠懇地「自然流露」,才是紀德所樂見的。 完整文章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人生畢旅四之一:狂熱分子蔡志忠 發表於 21 10 月, 2016 By 周浩正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開儒 何 狂熱比努力更重要,努力需要毅力來支撐,但是狂熱能讓人樂此不疲。 ——蔡志忠 1. 「誰不認識蔡志忠?」 此生最怕沾上知名人物,可這回,想不沾蔡志忠的光,也難。 都怪蔡志忠最近出版了自傳《天才與巨匠》,他在2016年9月4日的《深圳晚報》上的專訪中,提及那本《蔡子說:蔡志忠的半生傳奇》和我結緣的往事。 訪問稿中,詳細記錄這段經過: 記者李福瑩問蔡志忠:「為何會產生寫一部自傳的念頭?」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國際文學獎季開跑:一次搞懂四大國際文學獎! 發表於 23 9 月, 2016 By 犁客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yleen Gaspar 文/犁客 每年十月開始是歐美國際性文學獎的頒獎旺季,一連串入圍書單陸續公布,各國書迷會開始熱烈討論自己心儀的作家能否入圍、能否得獎,出版社也會密切注意自己簽下的作者和作品是否名列其中。 完整文章
專欄,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因為錯過這輩子,所以我才這麼愛你 發表於 29 12 月, 2015 By 祁立峰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oumyadeep Paul 我們定義詩,總喜歡引「詩言志」這句儒家的美學教養當作標準答案——詩歌的功能在於表述雅正的志向,具備教化功能。但即便如此,就我所知的文學作品中,不把鄉民最愛創作的藏頭詩列入的話,情詩終究還是比言之諄諄的作品更具備感染力,比曇花短,比愛情長。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