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而未顯的「特定誘發因子」,會不經意朝我們猛然一刺

文/允那;譯/張召儀 幾天前,我和公司同事對話時曾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我最信任且依賴的職員,站出來說了他在這段期間感到遺憾的事。「再這樣下去我會辭職。」現在回頭想想,才覺得那是身為職員的他應該且能夠說出口的話,但當下的我只覺得慌張,腦海裡最先浮現的是這樣的想法: 「所以你說會辭職?會離開還是不會離開呢…

我們會假裝不知道眼淚的含意,便不用面對自己的軟肋

文/允那;譯/張召儀 在《巴黎的心理學咖啡店》(파리의 심리학 카페,暫譯)第一章裡,曾出現過以下這段話: 「很多人問我,開設心理學咖啡的十八年來,會面的人數已將近五萬人,這些前來咖啡店的人最常談的是什麼。其實,他們說的不是對未來的不安、不是對這不公的世界產生的憤怒,也不是因刻骨之愛留下的創傷。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