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週話題。1981年那幾件意外事件,令人哀痛,也令人憤怒,因為它們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遠航空難如此,外雙溪水難亦然。 外雙溪事件給我的震撼,不僅在於一場災難,更因為出事地點離我大學所在不遠,是課餘郊遊之地,那麼熟悉,那麼親近。想到數百名學生,為氾濫大水沖擊,傷的傷,死的死,就引人唏噓,不,令人生…
教過一年書,私立高職工商科,一週二十七堂國文課,二、三年級,五個班。 沒有道具,不會創意教學 ,只靠一張嘴,以及剛退伍的年輕憨膽。有點困擾的,不是備課,不是如何以白話譯解文言文,而是如何讓同學不要睡著,如何撐到下課。 來私立職校就讀的,大部分是聯考成績不如人意,從普通高中,從公立高職,退而求其次進來…
「從大二到大四,我不斷投稿媒體與刊物,大多數是教會相關的媒體,」蘇絢慧說,「我一直想討論的是:教會究竟如何在社會中實踐關懷?」 蘇絢慧認為自己十九歲時考進神學院,是人生的重要決定之一。「我唸的是社工,不過在神學院裡,神學、哲學、人文學科等等都要讀,授課的老師也會提到自己參與協助雛妓、精神障礙者的經驗…
隱地寫年代之書,2016年7月首先推出七◯年代,三個月後的10月續出版五◯年代,最近又出版六◯年代,聽說八◯年代也完成了,短短幾個月內,筆耕不輟,寫了四個年代,四十年彈指而過,老當益壯有夠壯。 日前把新出版的《回到六◯年代──六◯年代的爬山精神》一口氣讀完。延續之前《回到七◯年代──七◯年代的文藝風…
人不輕狂枉少年,人不叛逆更是枉少年,當個乖乖牌或模範生,不是什麼光采的事。但犯法之事不可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可做,只可在有限範圍內,享受反叛的快感,分寸拿捏,也考驗閱歷不深的青少年。 雖說青少年宜挑選有點危險但大致安全的事來做,但回頭想,我這一代成長過程,處在戒嚴時期,管制嚴格,觀念保守,軍警力量比現…
吳敏顯新出版的散文集《山海都到面前來》,有篇寓言故事,說一位老神仙,本來是玉皇大帝的秘書,因為看不慣玉皇大帝身邊政客嘴臉,於是裝病,騙說他想遷居到凡間的蓬萊仙島養病,玉皇大帝提醒他,這座仙島已因開發而破壞殆盡,僅剩後山一方淨土,老神仙因此來到這個地方,也就是宜蘭終老。不料住著住著,近幾年都市不斷開發…
文/張系國 或許因為報社經常徵文,或許因為老人日漸增多,最近讀到許多篇談老去和老人的文章。恕我直言,這類文章千篇一律,真讓人懷疑是否人老了他的創造力就會同樣衰退。尤有甚者,有的文章還提出老人守則,不外乎教老人如何溫良恭儉讓,不要火氣大,不要得罪人等等,反正要老老實實就對了。不禁想,如果人老了還這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