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Literature】用文學奧援生命的差異

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編字母會的編輯) 衛城出版過去給讀者的印象多半是非虛構書籍,且社會批判傾向強烈,少許的文學品項,如《長崎》、《黃鳥》、《哈德良回憶錄》、《瘟疫與霍亂》、《閣樓裡的佛》,不是銷售欠佳,就是社會性與歷史性的層面很重,甚至《哈德良回憶錄》的知識硬度搞不好算是研究專著的變形。也因…

不要限制自己的閱讀經驗,不要懷疑漫畫的敘事潛力

文/臥斧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一本「漫畫刊物」裡頭應該有些內容? 當然,要有漫畫,否則名實不符。但「漫畫」是一種表現形式,不是「內容」──圖文搭配或者只用圖像,以單格諷刺時政、以四格幽默搞笑、以八頁、十六頁等方式講述完整故事或連載長篇故事,或者以單頁推銷某種商品──這些「內容」各自…

最不平凡的平凡男孩:葛瑞的囧日記

文╱譯者 胡培菱 「葛瑞的囧日記」這系列在美國的成功,一直是出版界討論的現象。這套書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我是一直到了美國之後,才發現美國是個非常鼓勵「笑」的社會,他們有受歡迎的無厘頭情境喜劇、機智幽默的脫口秀、場場爆滿的搞笑藝人(stand-up comedian)表演,在討論嚴肅正經的政治議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