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注視藝伎,也就看見了那時的日本:《伊豆的舞孃》

文/白佳宜 日本人追求「物哀」(ものあわれ)的精神,認為遙遠不可及的精神意象帶來無法觸及的悲哀,在《伊豆的舞孃》中許多呈現──主角對年輕舞孃的遐想和想接近她的慾望,有時凝神傾聽舞孃的太鼓聲,繃緊神經希望太鼓聲不要消失,否則他內心的光明也將隨聲音消失而黯淡,在下棋時恍恍惚惚想著舞孃是否遭到玷汙⋯⋯這樣…

我訝異發現京都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竟沒人知道五条樂園

文/宋欣穎 日文有個詞叫作「穴場」(あなば),意思是極少人知道的秘密景點。 一直以為京都如此的超級觀光都市,不可能會有不為人知的景點⋯⋯直到有一天,發現了「五条樂園」的存在,簡直就像是愛麗絲夢遊時掉入的神秘洞穴,徹底體會到「穴場」一詞的奧妙。 京都有條木屋町通,是一條沿著高瀨川南北延展的小路,據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