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書發表會 日期|2021年10月15日(五) 時間|14:30-17:00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學沙龍(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講題|臺灣性別文學的新視野 與談人|蘇碩斌(台文館館長)X 王鈺婷教授(清大台文所,本書主編)X&nb…
文/愛麗絲 「三餐對我非常重要,新陳代謝的能力有限,熱量不能消耗在不應該的地方。」出生美食之都臺南的蘇碩斌詳細說明,為了避免選擇困難,自己設定星期一三五喝魚湯、二四六喝牛肉羊肉湯,一天兩次甜點,手機存著二十家私房推薦,一家家實地考察。一如自己的作者簡介「日常以三餐、甜點及咖啡為主節奏而往復前行」,蘇…
文/李岱樺 「非虛構寫作「近年的出版量增加不少,對作家、記者及讀者而言,Fiction與Non-Fiction有什麼不同?這次講座由張鐵志的《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談起,連結到1945年代的臺灣及1960年代的歐美國家,如何啟蒙、想像另一個世界,傳唱抗爭音符──張鐵志、蘇碩斌對談,…
文/吳亮衡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說到「文青」,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圖像會是什麼呢? 是像唐伯虎那樣風流倜儻的吟詩作對? 還是像呂赫若一般,同時擁有俊秀的外表以及令人欽羨的文采呢? 或許是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總是坐在咖啡廳的角落,一邊輕啜咖啡,一邊書寫耐人尋味的華麗文字的文藝青年?又或許是一個坐在…
文/林宣瑋 臺灣人何時「察覺」到自己與其他人(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不一樣?臺灣人何時發現自己與共同活在島上的同胞是「一家人」?「我們」究竟從何而來?臺灣大學臺文所教授蘇碩斌在「殖民地與現代性系列講座第五講:我們三百六十萬臺灣人──日治時期的活字印刷與民族想像」講座中,由民族主義理論著手,帶領讀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