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背後全是人性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專訪《罪行》《懲罰》作者馮.席拉赫

「我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大部分的專業作家可能會告訴你,開始寫作與重大事件有關,例如有一次搭飛機、遇上意外,墜機之後從飛機的殘骸中站起來,在那個剎那決定開始寫作。」費迪南.馮.席拉赫淺淺笑著,「不過我之所以開始寫作,純粹只是因為晚上睡不好、想找事做而已。這個說法沒那麼戲劇性,不過事實如此。」 馮.席拉赫…

犯罪小說天后親炙鑑識最前線!看鑑識如何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

文/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 以證據為基礎來審判是個相對新穎的概念。數百年來,許多人遭到控訴、獲判有罪,僅是因為他們地位低下;因為他們不是本地人;因為他們或是他們的妻子亦或他們的母親擅長使用藥草;因為他們的膚色;因為他們與不恰當的對象發生性關係;因為他們在錯誤的時刻出現在錯誤的地點…

心靈神探,還是行為分析?從行為科學看犯罪剖繪的界限

主講:黃致豪律師/文章整理:黃亦安 人人心中都有鍵盤柯南,人人都想成為福爾摩斯,只憑雙眼一瞪、手指一摸、眉頭一皺,就能滔滔不絕地說出犯人的面貌和作案手法,然後瀟灑地轉身離開,留下一群滿臉敬畏的警察在原地。 但是,這畢竟是我們從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夢幻場景,在真實世界中,執法人員真的是這樣用行為科學…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蕭恩卡羅爾教你如何阻止自己成為不可理喻的人

不可理喻的人令人討厭,因為他們一旦站定立場,就不會再改變。社會運作仰賴溝通,溝通的本質在於適度接受別人給你的新資訊,照理來說,像台灣社會這樣運作良好的社會,不可理喻的人應該很少很少才對。 然而,正好相反。我們每天都會重複體驗說服別人有多困難。甚至有些人,連證據放在他面前,都可以「裝睡的人叫不醒」。以…

【讀者舉手】小說裡的英雄行徑,在現實裡可能就壞了事情

文/Certain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13.67》是一部充滿「港式風味」的警探推理小說。六個短篇故事,時間橫跨2013至1967年,以倒敍的舖排帶出香港不同時間下的社會景況,甚有社會派推理小說的味道。然而其故事中的仔細布局,嚴謹的推理,卻是滿滿的本格推理元素。限於篇幅,每個故事的懸疑…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人人好發評論的時代,怎樣才是好評論?

這年頭,「名嘴」縱使不是髒字,也甚少光彩,說者嘴角微微揚起,總是如此藏不住內心的訕笑。這種心理狀態是複雜的,但其中比較明確的指涉至少是:「哈,他真的什麼都能講!」 其實,只要獲悉足夠的訊息,知情者什麼都能講並不是問題,但若什麼都想評論,則難免有曝露自己無知的極大危險。 近日,《做工的人》一書所引發的…

美國有八成中學生分不清新聞和廣告──圖書館員挺身力抗假新聞與不實資訊!

編譯/白之衡 這是一個「大數據」與「後真相」並行的時代,只要簡單按一下「分享」或「轉推」,資訊與消息與傳言能在一轉眼就傳遍整個社群,甚至整個世界,因此假新聞與不可靠的消息不免也隨之漫天飛舞。不要小看假新聞的力量,論者認為,這次美國大選的結果,很大一部份是假新聞在背後推波助瀾的結果。 因此珍妮爾.哈根…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到處有評論的時代,如何判斷一篇評論的優劣?

資訊的時代,偏見追逐偏見、仇恨堆疊仇恨,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此刻我們彷彿更有必要提醒自己,評論寫作的一般性原則。 01. 無論褒、貶,好的評論不會僅僅流於個人的情緒宣洩,或好惡表述。 02. 好的評論就事論事,絕不作人身攻擊,也不作無謂的牽連,傷及無辜。 03. 最惡劣的評論寫作,是以偏狹的心胸挾怨報…

【讀書會記事】路人變被告?冤獄其實沒我們想像中遙遠──人權律師羅士翔談人權與冤獄

文/黃祺浩 「台灣除了江國慶、蘇建和的冤案,還有其他冤案嗎?」,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羅士翔律師在台上問著大家。這問題不禁讓人思考,難道台灣有很多冤案嗎?而羅士翔的問題,又似在詢問我們:「難道台灣沒有其他冤案嗎?」 由 Dakuo 讀書會在 2015 年 3 月舉行的「人權與冤獄 《路人變被告:「走鐘」…

城市的工作從來不是平均分配 奴隸制其實存留得比你想像中更久

文/費南多.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 譯/魏然 我的一位朋友經常說,勞動是一件壞事,一件令人討厭的事,他舉出了一個無法辯駁的證據,那就是必須付報酬,人們才去勞動。這倒提醒了我如何才能區分勞動和其他令人愉快的工作(比如遊戲和藝術):有些事情我們不是出於勉強絕不會去做,這些事情才稱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