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沒有句點。逗點學校,上課了! 今天是哪一位老師來分享呢? 翁稷安:「一旦覺醒,就無法回去過威權政府要你過的無知生活。覺醒之後,一個人很容易就成為行動者。」 有人說,自由像空氣,要等到不見了才會發現他的可貴。走過了戒嚴時代,臺灣人民從言論、集會到出版,各種自由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我們如今所享受的各…
學習,沒有句點。逗點學校,上課了! 今天是哪一位老師來分享呢? 翁稷安:「認識鄭南榕,才會知道民主不是理所當然的。」 當你聽到鄭南榕這個名字,你會想到什麼呢?他在戒嚴時期是台灣社會運動倡議者、《自由時代雜誌》的創辦人,主張要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1989年4月7號,鄭南榕在雜誌辦公室為了拒絕被警方…
文/鄭南榕基金會 為紀念「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鄭南榕基金會特別策劃專書《這裡不是一條船》,書名取自鄭南榕手稿、封面為得獎設計師廖小子精心設計,由逗點文創結社出版,選在12月10日發行,不僅呼應世界人權日七十週年,也向三十年前於《自由時代》週刊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因而收到「涉嫌叛亂」傳票的鄭…
文/范雲 每年到了鄭南榕紀念日,我就會想起,一九八九年四月,那個作為我人生震撼教育的一天。 我和鄭南榕並不相識,他離開的那一年──一九八九年,我只是個大三的學生。由於政治意識才剛萌芽,所以沒有「大膽」到踏出校園到黨外雜誌打工,多數時間是在參加讀書會、營隊,以及校園民主活動。鄭南榕的《自由時代》雜誌,…
文/犁客 「常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不相信;」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說,「我認為臺灣最美的風景是言論自由,而這件事會透過獨立出版來呈現。我希望臺灣所有的編輯,都可以到這裡來看看。」 陳夏民口中的「這裡」,指的是「鄭南榕基金會」,因為基金會中完整保存了1989年4月7日《自由時代》雜誌社鄭南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