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上一篇:【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陳德政今天請兩位各選五張水晶跟角頭歷史上重要的作品,發現兩位不約而同選的都是廠牌比較早期的創業作品,而任將達挑的第一張是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1989)。 這張唱片承先啟後了那個時代許多音樂人的創…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從第一場邀請到馬世芳談音樂仍是「危險…
側記/羅翊禎;攝影/謝定宇 你能想像嗎?一個穿著高中制服的學生,利用每天去補習班前的晚餐、下課後的空閒,甚至是眾人皆睡的深夜裡,悄悄地走到客廳,打開電視,轉至72、73台的音樂頻道,就像啟動與世界連結的開關,在閃爍的聲光、迷人的旋律、躁動的音符催化下,成為今日的樂評人,以音樂創作為主題的作家,他是陳…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攝影/蔡仁譯;作品提供/何佳興 ➨➨前集回顧:在方寸間嘗試各種可能──與設計師何佳興對談(一) 線條的延伸是身體與書寫的對話 你剛才提到書法、線條與身體,一個是書寫者的身體,一個是線條本身就是一種「體」,我覺得可以趁機談一下你幫鄭宗龍「在路上」做的視覺設計,因為這一定與…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攝影/蔡仁譯;作品提供/何佳興 何佳興的工作室距離我的工作室僅隔兩條街,又是同行,因此這場訪談我抱持著非常輕鬆的心情進行。事前他寄給我兩份包裝著作品的紙袋,我與編輯小心翼翼拆開,袋內是他替陳明章與臺灣月琴民謠協會設計的「臺灣月琴民謠祭─北投」海報,以及他替林強設計的專輯…
文/犁客 「那時白天搞運動,晚上聽搖滾,」張鐵志笑著說,「好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的抗議之聲》等書為搖滾青年、樂團成員、社運分子及文化觀察者熟知、前幾年在香港擔任《號外》雜誌總編輯的張鐵志國中就開始聽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