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昭如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的痛苦》裡,對於人們透過媒體看到苦難有著一針見血的批評: 「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製造苦難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甚至可以說,不論我們懷抱多少善意,憐憫都是個不恰當,甚或隱含侮辱…
文/犁客 「我對人生和寫作都沒什麼規劃;」陳昭如說,「不過就是會遇上很好的採訪主題。」 陳昭如大學時在學校編校刊,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文學少女,「我主修人類學,田野調查做的是泰雅族的宗教變遷,但對政治和社會議題不算敏感,」陳昭如回憶,「直到『520事件』。」 1988年的「520事件」又稱「520農民運…
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編字母會的編輯) 衛城出版過去給讀者的印象多半是非虛構書籍,且社會批判傾向強烈,少許的文學品項,如《長崎》、《黃鳥》、《哈德良回憶錄》、《瘟疫與霍亂》、《閣樓裡的佛》,不是銷售欠佳,就是社會性與歷史性的層面很重,甚至《哈德良回憶錄》的知識硬度搞不好算是研究專著的變形。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