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更多人從事知識普及工作,他們介紹學術或產業的專業內容給一般大眾,並以此賺外快甚至謀生。在過去,這只有出版社、電台、電視台能做到,網路的興起,讓個人成為可行的普及單位:只要有能上網的電腦,你就可以寫文章,如果你想用影片呈現,也總是有買得起的軟硬體。 以上述標準,市面上的知識普及工作者各式各樣…
文/林宣瑋 位在華山二樓的青鳥書店開業不久,就已成為華人獨立書店的指標型書店。獨特的建築設計巧妙地融合光與影,到處充滿巧思。書店的創辦人蔡瑞珊於2017年歲末出版新書《我會自由,像青鳥一樣》,舉辦發表會的週六夜裡下著小雨,溼氣沉沉,但小小的書店卻擠滿了人。 時報的總編輯曾文娟很早就結識蔡瑞珊,但在蔡…
文/鄭唯云、尤齡緯 學校裡孩子們習慣稱為「地瓜老師」的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在講座開始之前先拋出問題,並希望大家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工作、賺錢,還是安身立命?又與生命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小時候總勇於嘗試各種可能,但在成長、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習卻成為一種用來適應社會內在與外在關係的工具──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