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澄天 談《鬼地方》之前,我想先談談這個世代文青可能不曾聽聞的故事── 暢銷長銷的程度空前,但不必那麼悲觀認定是絕後的,七、八零世代文青共同記憶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作者曾經四處投稿,遭到七、八家出版社拒絕,直到稿件輾轉到了九歌,當時九歌創辦人蔡文甫先生先讀完原稿,一句:「這小說好看,不必刪…
文/連明偉 「差異」做為命題小說的起源驅動,本身即對結果懷有寬宥,然而,這不僅僅指向作品之文字、形式、情節、技藝操作的表面特徵,同時亦指向對於「理解差異」的拆解與重建。重建是歷程與再現,是表述的「有意缺失」,企圖透過強烈、蠻橫、原生的自我詮釋,戮力回應並抗拒此種命題。閱讀者或許可以如此理解,作家千里…
文/林蔚昀 開始讀《字母會C獨身》,是在某一天的凌晨兩三點。夜深但不人靜,我一邊等電腦的系統更新,一邊做家事。 有一個月了吧,我常在深夜煮飯、洗碗、打掃。這樣,隔天的白日會過得有餘裕。有了餘裕,家庭生活就少點衝突、糾紛、眼淚和尖叫。 當然是要犧牲睡眠的。長久以來,我一天只睡四個小時,隨著工作愈來愈忙…
文/顏忠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Photo from Wikipedia 這本書是一種台北學。一種更甜美也可能更憂鬱的台北學。 因為整個台北歷來的有點災禍瘴癘、有點窮山惡水、有點郊拼械鬥、有點官逼民反、有點巴格耶魯、有點不容易四維八德而同時土生土長地活下去的困難。這本書不免暗示著我們,緊緊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