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烏托邦的幻滅——從《瘋人院之旅》想起那段空白的反精神醫學運動

文/張子午(《報導者》主編,著有《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如同書名與副標清楚表明,這是一個發生在「瘋人院」/「精神病院」的故事,但神奇的是,綜觀全書三百多頁篇幅,精神科醫師的身影——這個被整體社會賦予專業身份來面對與介入人類瘋狂與失序的角色,只出現在一頁,像是個龐大機構內無個性、無面…

讀者不付費、出書版稅低,書寫者都靠什麼過生活呢?

編譯/黃彥霖 在現代做一個書寫者並非易事。藝術資金縮水、記者成群解雇、廣播預算削減,出版界的生態如持續變動的地殼,想單純以書寫維生越來越難。 澳洲兩位作者莫爾浩斯(Frank Moorhouse)和艾爾譚(Ben Eltham)先前曾提出他們的觀察:連在文化政策討論中,藝術家都是明顯被忽略的,更廣泛…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說故事的位置──為什麼史蒂芬.金不喜歡庫柏力克的《鬼店》?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史蒂芬.金,我認為史上最優秀的導演則是史丹利.庫柏力克。正因為如此,由前者原著改編,後者負責執導,1980年上映的《鬼店》一片,自然成為了我看過最多次,同時也是評價最高的一部恐怖片。 但史蒂芬.金顯然不像我那麼喜歡那部電影。 庫柏力克籌拍《鬼店》時,原本邀請金自行改編劇本,但等到金完…

【果子離群索書】真不敢相信,歷史上有那麼荒謬絕倫的醫療奇想!

透過蘇上豪醫師的系列醫普文章,我們才知道,原來醫學界曾經有那麼多荒謬絕倫的醫療手法,那麼多荒誕不經的論點。但這些謬誤的看法,不是醫界的發明,而是有時代背景的,因此從暗黑醫療史,也可以窺看一個時代。 這裡頭可以分成好幾個觀察子題,隨意舉例,譬如偏見。可以說,一部醫療史裡隱藏著偏見史。最近的這本《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