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書局X中央社 週三讀書會 防疫線上說書計畫

今年初,由中央書局與詹宏志發起的週三讀書會,從今年三月開始連講12場,正當第10場說完後,全台進入防疫三級警戒,最後兩場幾經波折終於以錄影方式進行,預計於7/7及7/14週三晚上所有讀者都將改在線上觀看閱讀講座。而中央書局原訂下半年推出的詹偉雄、馬世芳、顏擇雅、富察延賀、李明璁等五位黃金陣容講師的讀…

【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從第一場邀請到馬世芳談音樂仍是「危險…

【評書青鳥】馬世芳X陳德政: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本週最熱門】出版社寒冬有解方?看看國外怎麼「寫」好又「賣」好

文/黃培陞 讀到一本好書遠比想像的還要不容易,寫作亦是;對於置身書籍產業的人士來說,如何在「出版寒冬」賣出讓讀者愛不釋手的書更是難上加難。本週排行榜,兩篇好文雙雙上榜〈我的眼睛業障重啊!以編輯、時運,加上文字探勘技術,尋找《暢銷書密碼》〉、〈全球出版退縮狂潮中屹立不搖的柏林獨立書店──他們是怎麼辦…

【本週最熱門】你心中的垃圾書籍或文章,卻有可能成為他人的成長養分

文/黃韻蓉 本週排行榜中,由〈【評書青鳥】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登上第一名寶座,看看身兼散文作家與廣播人的馬世芳對於現今網路如此發達,上網便可聽音樂的想法。他說:「唱片業的利潤核心不再是實體銷售,變成業務導向,他們往往重複以前成功的音樂類型,期待養成消費者…

【評書青鳥】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好歌,而是沒有唱片工業──專訪馬世芳(下)

採訪/戴季全 ▶▶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比較有趣的是你用的是DIY這個詞,在網路上面有一個自造者運動,那他們那個社群,我覺得你講的這個現象有點符合那個特徵,他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結合在一起,我會自己玩,但是我會消費別人的音樂,別人也會消…

【評書青鳥】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採訪/戴季全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我接觸音樂的方式並不是像你這麼專心的,主要場域在宿舍,用高速的內網,宿舍內網用大的分享資料匣,那時候已經有大量MP3,但最適規格也還沒底定,有時壓縮地太粗,有時比較細但檔案太大。 我認識的張懸,是在女巫店的,和五月天的關聯更稀鬆平常,我是師大附中816班的,感覺我…

【評書青鳥】從鄧麗君到島嶼天光──改變生命的那曲音樂

文/蔡瑞珊 「請容我花點時間說個故事給你聽,我想讓妳理解鄧麗君對我的意義。」某個春日的早晨,我接到這通從大陸打來的越洋手機電話,我靜靜地聽,他緩緩地說了一個上午。 1970年代的中國,他年紀還小,每日的工作就是放牛,放著牛兒到山上吃草,日復一日他都坐在山坡上靜靜望著遠方的遼闊草原。某天來了一個男人,…

【馬世芳】那一天 我們有了「吉他之神」──ERIC CLAPTON 與《藍調突破者》50 周年

文/馬世芳 整整 50 年前,1966 年四月的倫敦 Decca 錄音室,一個 21 歲的小伙子把一柄二手 Gibson Les Paul 電吉他插上 Marshall 音箱,音量鈕旋到最大,錄音師按下機鈕,他開始彈。就這樣,搖滾樂史第一位橫掃樂壇的「吉他英雄」誕生了。那個小伙子叫做 Eric Cl…

【書店連線】詩與歌二重唱,相互賦予靈魂 閱樂書店X馬世芳

文/程小珍 七八零年代時,詩與歌,一個被大眾視為具文藝氣息、難以理解的創作,另個則較世俗、易駕馭,各有一群人擁護;於是,在二者被融合之前,受眾們很難想像它們竟能如此契合。跟著旋律,詩彷彿就被賦予另種能量,能將所有情感訴諸,毫不費力,也不再僵硬。 今晚,書沙龍要分享的主題,馬世芳跟葉雲平一致認為,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