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發表於 20 12 月, 2018 By 青鳥 Bleu & Book Photo Credit: 謝定宇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馬世芳X陳德政: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發表於 10 8 月, 2018 By 青鳥 Bleu & Book 攝影/謝定宇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完整文章
排行榜 【本週最熱門】出版社寒冬有解方?看看國外怎麼「寫」好又「賣」好 發表於 20 1 月, 2017 By 黃培陞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William 文/黃培陞 完整文章
排行榜 【本週最熱門】你心中的垃圾書籍或文章,卻有可能成為他人的成長養分 發表於 13 1 月, 2017 By 黃韻蓉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osh Antonio 文/黃韻蓉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好歌,而是沒有唱片工業──專訪馬世芳(下) 發表於 13 1 月, 2017 By 青鳥 Bleu & Book 採訪/戴季全 ▶▶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比較有趣的是你用的是DIY這個詞,在網路上面有一個自造者運動,那他們那個社群,我覺得你講的這個現象有點符合那個特徵,他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結合在一起,我會自己玩,但是我會消費別人的音樂,別人也會消費我的音樂,所以從這個角度他們是在DIY。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發表於 9 1 月, 2017 By 青鳥 Bleu & Book 採訪/戴季全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我接觸音樂的方式並不是像你這麼專心的,主要場域在宿舍,用高速的內網,宿舍內網用大的分享資料匣,那時候已經有大量MP3,但最適規格也還沒底定,有時壓縮地太粗,有時比較細但檔案太大。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從鄧麗君到島嶼天光──改變生命的那曲音樂 發表於 30 12 月, 2016 By 青鳥 Bleu & Book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蔡瑞珊 「請容我花點時間說個故事給你聽,我想讓妳理解鄧麗君對我的意義。」某個春日的早晨,我接到這通從大陸打來的越洋手機電話,我靜靜地聽,他緩緩地說了一個上午。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馬世芳】那一天 我們有了「吉他之神」──ERIC CLAPTON 與《藍調突破者》50 周年 發表於 2 8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馬世芳 整整 50 年前,1966 年四月的倫敦 Decca 錄音室,一個 21 歲的小伙子把一柄二手 Gibson Les Paul 電吉他插上 Marshall 音箱,音量鈕旋到最大,錄音師按下機鈕,他開始彈。就這樣,搖滾樂史第一位橫掃樂壇的「吉他英雄」誕生了。那個小伙子叫做 Eric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書店連線】詩與歌二重唱,相互賦予靈魂 閱樂書店X馬世芳 發表於 1 6 月, 2016 By 閱樂書店 圖片提供/Fanily粉絲 文/程小珍 七八零年代時,詩與歌,一個被大眾視為具文藝氣息、難以理解的創作,另個則較世俗、易駕馭,各有一群人擁護;於是,在二者被融合之前,受眾們很難想像它們竟能如此契合。跟著旋律,詩彷彿就被賦予另種能量,能將所有情感訴諸,毫不費力,也不再僵硬。 完整文章
閱樂書店書沙龍 【閱樂書店書沙龍】當我仔細聆聽,這些音符,都將化作美麗的文字:讀馬世芳《耳朵借我》 發表於 19 5 月, 2016 By 閱樂書店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se Lam 文/閱樂書店林哲安 我玩音樂,應該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了吧!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