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成功的反思》這書名讓我本來沒興趣讀,」洪瀞說,「因為我覺得我還不算有什麼『成功』啊,那有什麼好反思的?」 謙稱自己並非成功人士,但對很多人來說,洪瀞2013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2014年在半導體上游大廠ASML任職,2015年回台灣在成功大學當助理教授,2017年代表台灣…
文/愛麗絲 瘟疫可以說已經籠罩全城。因此再也沒有個人的命運,而只有集體的經歷,也就是大家共同遭遇的瘟疫與共有的情感。——阿爾貝.卡繆,《鼠疫》 武漢肺炎疫情於全球延燒,全民防疫已經不是口號,而是我們正在身體力行的日常。 大多數人皆減少社交活動、在家自處的時間大幅增加。社群平台上,不再充斥出國旅行的美…
文/羅伯特.麥基 大家都會講話。 講話,比起其他事情更能說清楚我們是怎麼樣的人。和愛人喁喁私語,對敵人破口大罵,找水電工吵架,誇幾句小狗,拿老媽的屍骨發一發毒誓。人類的關係追根究柢,不外就是拿自己過的日子是吉是凶等糾葛,翻來覆去、繞來繞去、深入淺出、迂迴曲折地一說再說,說個不停。家人、朋友面對面講話…
文/鴻鴻 莎士比亞是英國人,斷無可疑。但是,是否英國人才擁有詮釋莎翁的「正宗」權利,恐怕未必。 莎士比亞本來在英國文壇並非主流,遑論大師,要到十八世紀德國文豪歌德把他捧上天,才紅回英國。當代的莎劇詮釋,許多其他國家都玩得更起勁。德國的歐斯特麥耶把《哈姆雷特》演成癲狂小丑、《奧賽羅》演成同志情,法國即…
編譯/白之衡 莎士比亞的第一部戲劇作品集「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在法國北部小鎮聖奧梅(Saint Omer)的圖書館,意外現身。 這本1623年的書,當時約發行800冊,而聖奧梅的這一本,近400年來,都靜靜地與其它上千本書籍一起躺在小鎮的圖書館中。如今,它是目前世上找到的第231…
文/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udy van der Velden 畢業於外文相關科系的我,除了常常會被親朋好友當成人肉翻譯機,一會問我「這個中文的英文是什麼?」,一會問我「這個英文的中文是什麼?」之外,另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是念外文的,那你是怎麼學英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