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3EP12:社區大學教什麼?你學的是「套裝知識」還是「經驗知識」?

「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呢? 我們在學校裡追求知識、學習人際關係,還有呢? 《學校在窗外》黃武雄指出, 人的存在須滿足發展「維生、創造與互動」, 並對現存的學校教育提出批判, 進一步討論「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區別。 本集節目將從主持人士博在社區大學任教的經驗出發, 一起探討學…

「與世界相連結」是人活在這世界的必要條件嗎?

文/黃武雄 之一 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下去 4 1994年我罹患重病,肝癌病發並已擴散至肺部,三家醫院都預告生命期只剩三個月至六個月,我在病床上做完當時認為是最後一篇數學研究的論文,隨後病情緩和,我奇蹟似的活了下來。但我手邊不停的工作,又花了幾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一篇以數學概念探討經濟哲學的長文。 病中幾…

絕大多數長年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心智並不見得成熟,為什麼?

文/黃武雄 之一 學校該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 1 一般教育工作者用「德智體群美」五育拿來作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尤其人格教育更時常被當作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不斷被提醒要努力加強。 我所以會從人存在於這世界的原始趣向:「維生、互動(或稱連結)與創造」出發,來探討學校教育的本來面目,是因教育應以個人內在的發展…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Vol. 05: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該怎麼辦?

公視超夯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吳曉樂的同名作品,每個經歷過升學主義荼毒的讀者和觀眾看了都想起自己求學時期與家長之間心力交瘁的互動過程,莫不生出一種能夠理解的心情(像里長伯這種沒什麼感覺的,大概是因為從前媽媽管不動她)。 但當年從升學壓力之下掙扎出來、對故事裡那些青少年孩子感同身受的讀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