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

"/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aulSteinJC

by 何宛芳

試讀連結

2011年秋天,我與家人來到美國紐約旅行,下榻的飯店剛好距離華爾街一個街口,出入時,還可以聽到華爾街傳來群眾的鼓譟聲,不時還有音樂聲響起,我意識到,這就是新聞事件:「占領華爾街」。

看著新聞事件,在自己的眼前轉變成真正的「動詞」,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經歷,聚集的群眾不是特別激動,只是溫和地向世界表達他們對華爾街金融市場的不滿,對照著嚴陣以待的拒馬及森嚴的出入管制,總讓人覺得有那麼一絲絲的不相稱。

華爾街,一條狹小略顯陰暗的街道,那時只有那些脖子上掛了工作證的上班族,才能通過檢查順利進入……。即使只有數步之遙,我仍無緣親見那象徵著金融市場繁榮昌盛的華爾街銅牛。

日前,在Facebook上不經意看到朋友遊歷紐約傳回來的照片;一群人開心的與這隻銅牛合照,讓我又想起了幾年前的這段記憶。現在的華爾街,抗議的民眾早已散去,也重拾繁華容貌,讓人不禁懷疑:難道,那年與那年之前的金融動盪,都沒為這世界留下些什麼?

在看了這本《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後,我釋懷了,至少這場波濤,還催生了這本書!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的最新著作,作者序開宗明義就宣示:「低成長不是問題,『分配不均』才是」。在他來看,美國向來引以為傲的美國夢──一個人人機會均等,力爭就能上游的夢想,如今,也真的只是個夢想。因為太多的事實證明,美國已是個「1%所有、1%所治、1%所享」的國家。

所謂的「1%所有、1%所治、1%所享」指得是社會向頂層1%階層傾斜,這群人取走企業及社會獲利的大部、擁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從小栽培自己的孩子,送入知名私立學府,然後持續透過財富所累積的政治影響力,遊說政府與社會用稅制與法律,繼續維持優勢地位。這些人獲得的酬庸遠高於他們的付出,即使,許多人最初是靠著政府的補貼與機運而起,他們仍大言不慚宣稱這些皆源於自己超乎常人的「付出」。

圍繞著「尋租」概念,作者娓娓陳述他的不公平論述:

「我們將當前政治犧牲眾人、圖利富人的許多方式,稱之為『尋租』。尋租有多種形式,包括來自政府的隱藏性和公開移轉與補貼、減低市場競爭的法律、現有競爭法執行不力、法令規定允許企業損人利己,或者將成本轉嫁給社會,」而「頂層過得那麼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尋租,取走比較大的一塊派,也讓派比原來該有的尺寸還小。」

作者認為,美國目前面臨的分配不均,不只是由次貸危機和其後的景氣不振而來,而是過去30多年政府積年累月的不作為而產生。財富分配不均之所以影響重大,就在於「財富分配不均不像所得那樣年復一年波動,」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且這也將造成資源運用的無效率,並破壞社會凝聚力與民主政治的核心。

有趣的是,雖然作者描述的是美國的經濟、社會現況,但我卻在其中找到了不少台灣的影子。台灣與美國一樣,面臨著公立大學學費日益飆高、企業肥貓充斥、工資原地踏步等問題,就連作者在書中極力呼籲要避免媒體趨向壟斷而缺乏觀念競爭的狀況,在台灣也已然出現。

史迪格里茲的論述,為許多社會問題找到了解答。這個年代的台灣年輕工作者,擁有許多的不平與憤怒,我不諱言自己也是如此,許多時候,這種憤怒抑慍在心,始終找不到原因,而終於,我靠著這本書找到了答案:許多的不平,就來自於「不公平」,少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雖然書中提出的建言未必都適合台灣,但我認為,了解與定義問題也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步,透過本書,這就會是有力而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