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多年前,當我立志創作少年小說時,心中感到徬徨,因為台灣的少兒文學剛起飛,專職寫作的作家屈指可數,缺乏足夠的生涯規劃範本供後輩參考,一切只能自己摸索。 當時少年小說被譽為「顯學」,國內外的作品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對象,諸多研討會也以此為主題;然而隨著明星作家如李潼先生的消逝,繼之明星作品如哈…
立即試讀 少年小說的主角雖不一定是少年,但多數設定為少年。 少年小說是少年和成人都適合閱讀的小說,但是創作者在寫作時,大部分還是將讀者設定為「少年讀者」。 換句話說,一般「寫」與「讀」之間的運作狀態是:作者帶領「少年讀者」,去理解「少年主角」的故事。這就產生了與成人小說完全不同的「稱謂問題」。
小說中以第三人稱的「他」來敘述故事,常用的方式可以大約分為三類:一是第三人稱單一觀點,二是複式的單一觀點,三是全知觀點。 第一種,作者以「他」為主角,敘述過程中所有人物,都只有「他」的觀點。這類似第一人稱「我」的效果,作者帶領讀者隨時貼近「他」,理解「他」所認知的世界,但是作者和主角卻能保有彈性距離…
立即試讀 小說中的敘述觀點大約分為三種:分別以第一人稱的「我」,第二人稱的「你」,第三人稱的「他」,來敘述故事。 這三種方式,對讀者來說,就是三種和主角貼近的不同方式。 我好有一比: 通篇以「我」敘述的作品,閱讀時,讀者附身在主角身上。 通篇以「你」敘述的作品,閱讀時,主角附身在讀者身上。 通篇以「…
一般認為少年小說寫的是少年的問題,讀者也是少年,因此可對少年起到「寓教於樂」的功能。但事實不該只是如此而已,少年小說其實也適合成人閱讀,大人從少年純真的角度來省視僵化的自己,往往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試讀連結 美學藝術的特質之外,我一向主張小說應該擔負社會責任,才能充分發揮文學的價值。 少年的問題不單…
試讀連結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說:「敬鬼神而遠之。」 雖然我和孔子同為老師,但我想我們是不同掛的,因為我花很多時間,完成了「鄭宗弦的『鬼』故事系列」多本長篇少年小說。 從小我聽過許多前世今生因果報應的故事,還有「夜半不怕鬼敲門」的惕勵,我覺得如果能探知死後的世界,瞭解人、鬼、神之間的關係…
試讀連結 我的第一本少年小說「姑姑家的夏令營」,寫的就是我在鄉下生活的童年往事,當時沒有電腦,完全稿紙手寫,大約兩個禮拜的時間完成四萬五千字,由於大部分都是真實經驗,因此寫起來輕鬆有趣。這篇作品獲得「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的佳作,給了初出茅廬的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年我參加同樣的比賽,心想已經寫過…
試讀連結 對於創作「第一篇」少年小說的人而言,這個問題通常不難,因為大部分的人回頭一望,童年往事就自己撲上來了。等到開開心心的寫完自己的童年,很快就陷入今天的提問:「接下來寫什麼才好?」 這又細分幾個層面:我想給人讀什麼故事?少年讀者想看什麼故事?我又能寫出什麼故事?
立即試讀 作者在創作成人小說中第一人稱時,必須先衡量自己的能耐,如果主角是大醫院裡的醫生,作者本身需要充實相關醫學知識,以及醫院中各層級人物彼此的關連互動。不管主題是否涉及醫院中的活動,在敘述中若是少了醫學相關背景,和醫生的思考模式,那麼這位醫生給人感覺會像蒙古大夫,甚至是掛名而已。 還好,少年小說…
立即試讀 小說中的敘述觀點,帶領讀者領略故事,也影響讀者對角色的認同。不同的敘述觀點,帶給讀者完全不同的閱讀視野,越是厲害的小說家,越是能帶著讀者上天下地,縱貫古今,並且進入不同角色的內心,輪番體驗他們的酸甜苦鹹。 通常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讀起來比較有親和力,對作者來說,他只要細心的闡述主角的言行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