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生老病死」四個字不管用在哪裡大約都會讓人有種老生常談甚或講廢話的感覺──不看前後文你都知道用上這四個字不是要慨嘆人生無常就是在勸導順其自然。 乍看之下這四樁的確都是我們身不由己的事,從非自願被帶到這個世界,一直到可能自願也可能非自願地離開。但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當中有一樁明顯與其他三樁不同…
文/犁客 是人多少有些屬於自己的小偏好,例如有的人喜歡點熱咖啡但放涼了才喝,有的人喜歡將雨未雨時分帶潮的空氣味道,這類小偏好風雅一點兒的會被視為個人特色,古怪一點兒的會被視為個人怪癖(當事人可能也不大會說出來讓別人知道),而這「風雅/古怪」的標準非常浮動非常主觀,說實在話和沒標準差不多。 有些小偏好…
文/犁客 我們對很多東西都有刻板印象,某些方面來說這不是壞事,甚至可以說是演化過程中生成的、讓我等人類有機會存活至今的保命機制──刻板印象和我們會在瞬間把眼前東西歸類到某種「我們已經見過而且知道那是什麼東東」的類目當中,藉以判斷這東西可不可信、好不好吃、能不能接近、還是我們應該拔腿就跑。 時至今日,…
文/犁客 史卡德這人,你不認識也沒關係。 他現在年紀大了,某些壞習慣也改了──主要是喝酒的問題,他不抽菸,也沒有賭癮,最大的麻煩是酒。他和很多人(尤其是異男)一樣,覺得自己很能喝也很能自制,年輕時沒太大問題,喝醉了明天一樣精神抖擻地上班,然後喝著喝著就慣了,量越喝越大,喝咖啡時還會倒進半杯威士忌(他…
文/犁客 我們曾經在〈所謂的翻譯問題,其實不是翻譯問題〉這篇文章裡聊過翻譯的難處,那回介紹的書是《譯者即叛徒?》,內容資深譯者譯書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有個人的工作體悟,也有許多對「翻譯」這事的想法。 就算是個完全不帶個人色彩的譯者(實際上所有人使用文字都會有自己的習慣,不過我們暫且假設有這種譯者存在…
文/犁客 倫敦城裡街邊某家咖啡館的角落裡坐著一個古怪的老人,手上拿著一段細繩,瘦削顫抖的手指不停地把細繩打成各種奇怪的結然後再解開──這是小說《角落裡的老人》當中「神探」角色的形象。 《角落裡的老人》推動情節前進的主角看起來是書中《觀察家晚報》的女性記者寶莉,她對社會新聞中的奇案充滿好奇、自信能與凶…
文/犁客 大家有沒有想過,書本內頁一頁要有幾行、每行要有幾個字,編輯或排版人員是怎麼決定的?如果想過這個問題的話,或許也想過,一頁的天地(就是頁面上下方留白的空間)和頁緣(就是頁面兩方留白的空間)大小又是怎麼決定的?擴大一點兒想,就是每本書主要內容部分的「版面」是怎麼決定的? 最基本的決定標準,當然…
文/犁客 他們不是笨蛋(有時搞不好還稱得上聰明,甚至有相當亮眼的學歷文憑),職場專業或待人處事也沒有太大問題(不見得特別優秀,但大多不會是向人借錢拉你當保人然後自己落跑、或者工作決策捅了很大的簍子結果賴給你的那種混帳),他們的收入不差(就算不是大好,也絕對高於社會平均值),但奇妙的是你會覺得他們心情…
文/犁客 奧本海默年輕時對共產主義很有興趣。 當時年輕的知識分子對共產主義感興趣是很自然的,它的主張與古老的封建制度不同,擺脫世襲的階級,承諾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為大眾貢獻力量,然後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生活。不過這只是理論。目前號稱遵循共產主義的政府組織幾乎無一例外地變成極權體制。其…
文/犁客 如果你本來對流行歌沒有特別感覺,但看動畫《我推的孩子》時卻注意到了片頭曲〈偶像〉,而且發現這首曲子成天在你腦袋裡自動反覆播放,不用覺得奇怪──這首曲子一推出就在日本的流行音樂榜Billboard Japan Hot 100連續六週攻頂,接著在全球的流行音樂榜Billboard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