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無名但卻不能忽視的力量

文/何宛芳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ird Eye a.k.a. TreeNetra
試讀連結

在台灣正在進行Computex的這週,閱讀《隱形冠軍》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巧合。

雖然今年沒機會前往Computex的會場一睹盛會,但也從身旁不少業界朋友的動態與新聞訊息中,感受到了Computex的熱度。除了新品一樣是眾人注意的焦點外,似乎今年還是延續了前幾年關於PC產業是否發展遭遇瓶頸的相關雜音,這問題的答案或許大家自有定見,但關於隱形冠軍的研究,也可以刺激大家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知名管理學大師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隱形冠軍的說法由他提出,他自己也投入了數十年光陰研究相關案例。但到底什麼是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常常不太知名,大都隱身在消費者生活之中卻不為消費者所知,然而,知名度卻未影響他們的獲利與表現,它們往往在自己的專精領域市場中,擁有近乎壟斷或絕對領先的市占率,它們的規模往往不若大型企業,但它們卻大都是服務全球的跨國公司;它們佔據市場領導地位的時間,平均長達21.6年。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書中有幾個部分讓我深思良久:

「隱形冠軍在貼近客戶的程度上,是某些大企業的五倍。也難怪我們的受訪企業,多數(約60.6%)強烈認同『我們最有用的資訊來源,就是和客戶直接談話。』」

這讓我想起台灣最一直以來的代工優勢。長久以來,台灣不少產業都是仰賴站在第一線的品牌大廠開規格,很多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與消費者對話的能力與意願,或許這些隱形冠軍們會因身處的市場較小、客戶較單純而降低了接觸消費者的難度,但這仍然是我們不能閃躲的課題。

「售前諮詢、售後服務和交貨政策等服務內容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其他項目。與1995年相比,這些項目的重要性已普遍提高。服務之所以愈來愈重要,是因為產品的差異性減小(即使是隱形冠軍也一樣),因此服務的重要性就增加,」可見,產品差異性減少,並不是只有消費性電子產業面臨的境遇,在許多其他領域也遭遇類似的狀況,書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很驚奇:

「福士公司(Würth)的核心能力,就是高效率的銷售物流配送系統,其中有個縮寫名為ORSYMAT的裝置,是福士特別為大客戶的工廠所設置的。這個裝置與福士當地分公司的系統進行網路連線,會自動補充客戶需要的物品,當抽屜被打開、物品被取走,系統會自動下單和開立發票,福士業務在下次拜訪客戶時會再補滿所有品項,客戶就不再需要關心這麼多的小細節了,因為福士代為管理存貨。」

所以,「魔鬼藏在細節裡」傳言果然不假,會讓客戶微笑的服務才是真創新!

另外,書中也提到了全球化與國際人才的議題。前者可以增加潛在的市場規模,這自然不需要再贅述,但到底什麼才是國際人才?而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國際人才?我倒是從書中找到某些蛛絲馬跡。

「道路施工機械開發製造商維特根(Wirtgen)已故創辦人萊因哈德.維特根(Reinhard Wirtgen),多年前就曾經這麼說過:『我常會需要一支機動團隊,能在接獲通知後,立刻啟程到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定義國際人才的方式,而且有趣的是,這並不一定只有大公司才做得到,「即使是只有65名員工的管風琴製造商加勒斯(Klais),也有能力承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案,該公司會根據訂單情況,在每4、5個員工中派遣一人到世界某地提供長達數月的相關服務。」

好吧,如果連65人的公司都能以全球為市場、繞著地球跑,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自己不能呢?又或者,說這些創新、創意、突破都太沈重,那麼,就只看那些自己知道的品牌吧。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計算自己到底認得幾家公司,我目前記錄下來隱形冠軍品牌的包括淨水器Brita、品質檢驗公司SGS、急難救助SOS、光學技術
Carl Zeiss、企業軟體服務SAP、嬰兒有機食品Hipp、小熊軟糖Haribo……。你也要來自我測試一下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數位時代》週末書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