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拉威爾:數位出版因應時代而生;數位與傳統皆有最佳定位(上)
Photo from wikipedia
by 張恩溥
身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撰稿人,同時也是《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這兩本暢銷書作家的麥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今年美國圖書出版博覽會(BEA, Book Expo America)與國際數位出版聯盟(IDPF)合辦的演講中,暢談了自己對數位出版未來的觀察,並以他一貫幽默卻不失犀利的陳述,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
「過去五年中,出版業的環境改變很大,」葛拉威爾指出,現在許多人對於書的期望,比起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而讀者、出版商、作者……等各個角色,也有各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但他認為「隨處可讀、隨時可看」這樣的需求,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一樣的,「最好是電子書和實體書都買!」葛拉威爾雖然打趣地說,這樣一來出版商和作者都能皆大歡喜,但他也認為,實體書雖然有其不可抹滅的價值與特色,但在未來的世界中,的確不見得完全實用。
「每個世代需求都不同,問一個現在14歲的少年就知道,」葛拉威爾認為,能夠因應「需求」而推出產品,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雖然這是一個不管規模大小的出版商似乎都在努力掙扎的時刻,但葛拉威爾卻認為這更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個書商、出版商能夠重新定義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藍圖的最佳時間點,」他強調,「讀好書」這樣的需求其實從未衰退,且一直在成長、擴大,甚至比起以前來說更為強烈,因此書市絕對是一個急速成長的產業,他更舉印度的閱讀市場為例,五年之間的成長便讓人印象相當深刻。
自助出版風潮起 傳統出版「行銷編輯」價值突顯
而在「自助出版」風潮席捲全球的現在,自然帶來許多衝擊,許多出版商面對何去何從的困惑,「事實上這正是出版商必須看清楚自己功能和角色為何的時候,」葛拉威爾分析,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出版品,或是出版市場面臨怎樣的情況,即便全世界現在高喊一切都要電子化,電子書更是大行其道,但「行銷與編輯」(to market and to edit)依然是出版商最重要的兩個功能,不但重要,也並不簡單,並非所有人都做得來,他甚至強調:「做不好這兩件事的出版商根本不應該存在!」
而網路與電子書等各種科技日益普及,加上自助出版的抬頭,許多讀者或作家也開始質疑:「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出版商這樣的中間人?」面對這樣的疑問,葛拉威爾以「就醫」為例:「我們難道真的不需要醫生就能直接去藥局買藥嗎?你真的不希望有人告訴自己病情是怎樣,而寧願自己上網查一查就好?」
他認為,不管是怎樣的創新技術,其實並沒有顛覆所有傳統,而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與流程,他以行動付款服務「Square」為例,表示Square其實就是手機上能夠刷卡、付款的一種服務,和30年前問世的信用卡相比,只是時代不同,本質上並非「改變世界」,而是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做事方法。所以即使在這樣的時代,出版商若能網羅好的行銷與編輯人才,依然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最佳定位。(待續)
葛拉威爾:數位出版因應時代而生;數位與傳統皆有最佳定位(下)
本篇取材自犢月刊 試刊號 No.6想看更多數位出版相關資訊,現在就立即免費領取犢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