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眼中的婆娑之島

文/閻紀宇

試讀連結

「當時,只有揆一不肯相信大勢已去,呈遞給巴達維亞的報告裡,他反反覆覆寫著:『卑職眼裡,福爾摩沙不是一處邊緣的領土,而是朝向未來的啟航點。』而經過二十多年的滄桑歲月,他仍然存著僥倖的心願,在期望奧倫治親王有一天終會看到的信上繼續寫:『機會曾經打開一扇窗,歷史有可能大幅改寫。』」──《婆娑之島》,平路。

今天平路老師來到了Readmoo電子書店的客廳,跟我們分享了她在短短一年之間就完成的最新作品《婆娑之島》:「對我自己來說,我有很大創作慾望,以前因為工作、時間分配,一直都沒有辦法推出自己覺得很完整的小說。香港工作結束之後,對我而言,好像就有一個內在趨力,我一定要趁我創作能量最旺盛的時候,把我希望寫的小說寫出來。」

在這樣的心情下,《婆娑之島》終於在日前與讀者見面。

台灣在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被歐洲人發現之後,驚訝在東方世界裡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島嶼,因此被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然而,這個島嶼的命運卻不斷在重建、摧毀之間交迭,既邊陲又核心的相互矛盾,層層疊疊交織出島嶼上人民的命運與島嶼的歷史。

對於臺灣,平路總有一種割捨不下的鄉愁與愛,她用17世紀與20世紀兩種時空交錯又平行的筆法,交織出這個島嶼四百年來的複雜身世。在《婆娑之島》一書裡,你看得到島嶼在大時代裡不斷的要掙脫命運、卻又不斷的陷入歷史的夾縫裡,起承轉合之間一個帝國的興與衰,成為書中令人長嘆的哀愁。

平路寫歷史小說向來具有拆解國族、政治、人性的功夫,書中你看得到異國男女間情愛慾望的流動,也看得到人性間那種勾心鬥角的恩怨情仇。然而重點是,藉由這些人物角色的演出,平路要書寫出的是島嶼裡裡外外揮之不去的宿命。而,這個島嶼在經歷了各種統治者不斷的「分化而治」及「恩威並濟」的政策之後,在歷史的洪流中,粹練出島嶼人民生命的軔性。

這就是《婆娑之島》的創作起源,想要追尋更多平路老師的幕後創作足跡,請繼續鎖定試刊2號的《犢》月刊。

►這裡是Readmoo電子書店◄

完整閱讀,從這裡開始。
https://readm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