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蘇偉貞看電子書:不只是文字轉檔,更是概念的轉檔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交出去,」簡單一句話,卻清楚說明了作家蘇偉貞的面對數位出版浪潮的態度。早早就把系列作品數位化,上架平台甚至遠及中國大陸市場,雖然始終笑說自己只是被動地被出版社徵詢,但蘇偉貞的確已為台灣文學作家踩出了新的數位足跡。
然而,蘇偉貞與作品一起邁入數位世界的歷程,卻也不是毫無疑慮。也曾經感嘆於紙書的式微與書店的凋零,為了確認文學書籍的現況,她還曾踩遍台北市的書店,最後竟發現文學書往往不是完全零庫存,甚至連書店店員也對作家背景一問三不知。
當抱著書找作家簽名的景況逐漸消失;當讀者越來越少上實體書店探尋新書蹤影,「平台到底去哪裡了?」這是蘇偉貞心中的吶喊與疑問,終於,她在網路上找到了些蛛絲馬跡。
網路上遇見新世代讀者
首先,出版社為了在對岸出版需要所開設的「新浪」帳號,讓她第一次見識到了網路讀者濃厚的文字情感;接著,中國大陸研究生也交給蘇偉貞一個網站連結,提到那裡聚集了大量鍾情文學的人們。半信半疑地在鍵盤上敲入網址,蘇偉貞這一看才發現,原來在網路的抽象空間裡,還有一群如此熱情的讀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認識他們心儀的作家!
「他們顯然不是買我書的人,我不知道他們從什麼管道認識我,應該是透過現代傳播方式吧,」蘇偉貞表示,這些人雖然不像上個世代的讀者一樣,會到報社門口看她、會在家門口等她,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熱情;那種急切地想要認識作家、接觸作家的渴望,「好像是濃縮洗衣粉似的,要好多好多水才稀釋得了。」
原來,讀者不是消逝、離開,只是轉換了出沒的場域,「不是讀者不認識作家,而是不知道如何接觸作家,」蘇偉貞分析,小說或作品被創作出來以後,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圓圓的糖果成型後就不會改變,但不同的時代,要讓更多人看到作品,就得要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放在不同的盤子裡,邀請讀者品嚐。
蘇偉貞舉例指出,如同近年來大陸作家在進行授權時,每每都將授權時限定在二至三年,時間一到,就另找出版社再次授權、包裝上市。這樣的作法常讓初次聽聞的本土作家難以想像,但從另一個角度,這也是讓舊作品經由新平台,提醒、刺激讀者的方法。
迎上讀者閱讀的腳步
「托爾斯泰不也是這樣嗎?他經歷了這麼多時代,那時候哪裡想得到有電子書呢?」當讀者群改變的時候,自然也得要迎上讀者的腳步,找到跟他們接觸的管道。
然而蘇偉貞也坦言,對許多資深作家來說,如此的觀念轉型其實並不容易:「我們歷經的不只是文字轉檔,還有概念轉檔,……,這都是新的,但這可能是好的,因為可能現在不做,再十年可能完全沒機會了。」
的確,回到書店式微的議題上,雖然現在台灣街頭已經找不到擁有一個完整的作家專區,可以讓讀者一路用姓氏查詢,從「丁」一路找到「嚴」的書店,但未來電子書的抽象空間裡,卻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回歸書店以「作家」為核心的精神。
與其把數位化當成威脅,換個角度看,我們是否有可能藉著這一波數位及電子書的趨勢重新掀起一波文學復興運動?蘇偉貞已經把自己交出來,「親身實踐」各種多元的可能!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