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造者時代》:踏進上帝無中生有的領域

文/薛怡青
某天在新聞上看到美國華盛頓兒科醫學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以「塑料」印製出全球第一顆「心臟」時,我才驚覺原來3D列印技術真的可以「無中生有」。雖然那一顆印出來的「心臟」是塑料材質,僅供醫生實習練習之用,但是,已有瘋狂的想像家試圖描繪以這樣的技術未來列印出真的器官。此時在我腦中浮起的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自造者時代》一書裡談到DNA自造的概念,且在全球真的有一群生物駭客(Biohacker)正試圖利用DNA酵素、儀器、3D列印機等實驗改造生命的可能性。
克里斯.安德森離開待了11年的《連線》(Wired)雜誌,跑去從事「製造業」!在一家名為3D Robotics擔任執行長。而3D Robotics在做什麼?其主要業務是生產、販售 DIY 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一般稱UAV)的零件。為什麼要投入,這和作者從小就熱愛DIY,以及後來3D列印技術生成有關。作者小時候和外公憑著一張藍圖和一塊金屬塊,徒手打造出四輪汽油引擎,讓他著實體驗了DIY的魅力。但他坦言長大後卻因電腦而忘記了DIY的熱情。一直到二十歲那一年玩車庫搖滾樂,才又喚起了自己對DIY的記憶。他說:「人類是天生的自造者(Maker)。你看過小孩子玩樂高、堆積木嗎?看著孩子們小小的手中所建構出來奇異的圖像、奇形怪狀的模型,他們如此著迷,而我們也曾經如此,並樂在其中,就可以知道我們真的天生是自造者。」
《自造者時代》當中闡述了許多科技技術、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文明、經濟、生活方式的影響,從回顧中發現,其實「過去就是未來」。因為,現在所有的創新思維都是加上技術後,所產生的新作為,在本質上是沒有變的。
就像作者在一開始就認定,人類天生就是自造者,古代人自行編織衣服、自製廚具,如今只是透過網路、數位化、社群化及其他先進技術,形成了一股開放式創新,讓每個人都可以是發明家。作者就舉例,家中的兩個小女兒想要為洋娃娃添購迷你尺寸的家具,但是一樣樣式可選不多,二來價格昂貴,後來提議了動手自己做,作者就必需待在地下室奮鬥努力當個木工。後來有了3D印表機,再結合3D網站的圖庫,只要按下「自造」鍵,不管是維多利亞風格的椅子、沙發、還是星際大戰的公仔,20分鐘後就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目前3D列印的技術,當然在精緻與細膩度上還是比較粗糙,無法與大型工廠裡專業機器比擬,但只要回想一下噴墨印表機剛推出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知道,未來3D列印技術也、絕對會逐漸進化。
寫到這裡,我不禁又想起書中另一未來場景的片段:星艦企業號的艦長對著「複製機」(replicator)想喝一杯熱呼呼的飲料,「複製機」就將所需的原子(包括茶杯的原子)都組合起來,憑空生出一杯茶。這也許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無中生有,但是依作者引用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說法:「科技夠先進,無異於魔法」。這樣的場景,其實未必不能實現。
談了這麼多自造者,究竟作者怎麼定義呢?一定要擁有一台3D列印機嗎?其實不然。作者認為,自造者的定義很廣,從手工藝到科技電子,只要懂得用新作為創造出解決或改善人類生活的產品,就能稱為自造者。而自造者有幾個特色:「使用數位桌上型工具,設計出全新產品,並製作出原型,可說是『DIY數位化』;樂於線上社群分享、與他人合作;能自行在家生產,也能送到工廠量產。」作者更提到,這股自造者運動的風潮,可能讓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所興起的家庭代工又再度重新換上新裝,捲土重來。
這個時代,獲利不易、競爭強烈,每個人都在談創意。然而,自造者運動就是應用網路、數位、社群的力量,將數位世界裡的創意思維與創業精神往實體世界推進與實現。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真的能在家對著一台「複製機」說:請給我一杯咖啡!就能憑空生出一個杯子與咖啡,連去咖啡店都省了!到時候那樣的「自給自足」是不是真的是人類社會所想要的情境,可能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作者薛怡青,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現任職於Readmoo電子書店)
本文同步刊登於《數位時代》週末書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