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助出版:大崩壞也是大商機
文/薛怡青
瑪莉蓮夢露曾說過一句話:「有些事情的崩解是為了讓更好的事情可以聚合。」這句話,對出版產業所面對的數位化革命,是非常好的註解。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讓我們先把觀察的角度鎖定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吧。從某個層面來看,自助出版正在瓦解傳統出版社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它又讓更多作品、更多作家有了全新的機會展露頭角。
同一件事情,從某個角度觀察看似是崩壞,但另一面向出發,卻是出版產業尋找新內容與新模式的契機。
自助出版,可分為發行紙本書與發行電子書;其中又以電子書的自助出版崛起較為快速。根據 Bowker Market Research 於2013年公布的調查發現,以自助出版形式發行的電子書量已占數位出版市場12%,未來還有機會繼續上攻至20%。
同一個單位稍早也曾公布另一項數據:2011年美國自助出版的總出書量為23.5萬本,較2006年成長了287%。其中,電子書數量達到8.7萬本。雖然目前自助出版實體書的比例仍比自助出版電子書高,但是以成長率來看,自助出版的電子書相較於2006年已成長了129%,遠遠超過自助出版實體書33%的成長率。
自助出版讓人人皆有機會成為大作家,不必因題材不是出版社編輯所愛,而打入冷宮;讀者也因此能閱讀到更大量、多元的作品,不再只能被動接受出版社編輯角度的選書,而這也反映到了近來異軍突起的幾種書籍類別上。
若我們仔細觀察歐美自助出版書籍類型,可以發現自助出版以犯罪推理、科幻、羅曼史等類型居多。這些類型過去常常不是編輯口味的最愛,但現在,卻因為自助出版鹹魚翻身。
舉例來說,2012年開始在全球大賣的情慾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原先就是自助出版的電子書,最後才由電子書紅回實體書,席捲全球書市、掀起情慾文學風潮!
自助出版讓作家獲利增7倍以上
有鑑於電子書市場也越來越蓬勃發展,連帶使得自助出版需求不斷增長,許多自助出版平台紛紛推出。例如:亞馬遜網站的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DP)、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的 Nook Press、或市獨立自助出版平台 Smashwords 等。這些平台的運作方式皆大同小異,人人都可以將作品放在自助出版平台上,自行定價銷售,其中還不乏許多知名大作家,美國驚悚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就是一例。
不只素人作家從自助出版平台起家,許多傳統作者或者混合型作家(Hybrid authors),也開始擁抱這樣的趨勢。根據 Digital Books World(DBW)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混合型作家,選擇自助出版下一本書的原因,就在於自助出版能讓他們擁有更多創意與發揮空間。此外,也有四成以上的混合型作家認為,自助出版過程輕鬆、簡單,且作者賺到的利潤也比傳統出版豐厚許多。
Photo from Hugh Howey
書店店員自助出版小說 賺進百萬美元
近日剛在台灣上市,並被「異形」的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買下電影版權的《羊毛記》(Wool)就是一個自助出版的超級成功案例。
休豪伊(Hugh Howey)自助出版了《羊毛記》電子書,賣出了50多萬本,而他自己也因此賺進100多萬美元,最後這本書成功攻回實體書市大熱賣。而在這樣的成功背後,你很難想像這位與《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齊名的素人作家,曾幾何時,不過是一位被各大出版社拒絕出書的書店店員,他不得不把作品交給一家小型出版社,然而極差無比的銷量,最後只讓他獲得區區1000美元版稅。
但即使是成功如《羊毛記》,其紙本書的誕生過程,也仍然是一場出版社與作者間的激烈角力。
當《羊毛記》網路上爆紅後,就吸引了多家出版社準備重金買下紙本書版權。只不過,這些出版社不是要求作者不得在紙本書出版後繼續販售電子書,就是要求刪改書名,只因他們認為這個書名實在太奇怪。
休豪伊斷然拒絕了這些出版社的求親,堅決不出售電子書版權。他算盤打得精,若是透過亞馬遜的電子書自助出版平台,休豪伊可獲得書價70%的收入,但是若不再出版電子書,而把版權交給出版社,他只能拿到紙本書價格的10%~15%。
最後,這場版權爭霸戰由 Simon & Schuster 以六位數重金勝出,買下《羊毛記》的實體書版權。它並非出資最高的出版社,出版社推敲自己勝出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們是僅少數理解解電子書及自助出版趨勢與必然性的出版社,而且,他們願意讓休豪伊保留電子書版權。
Simon & Schuster出版《羊毛記》的授權模式,是自助出版電子書延伸產出實體書的革命性示範。Simon & Schuster不將重點放在究竟實體書與電子書有多少讀者重疊,而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這不但可以把好故事介紹給更多的讀者、增加出版社的書籍類型,還能幫助作者增加讀者群,可說是一舉數得。
最會行銷蘋果的川崎也支持自助出版
Photo from Guy Kawasaki.com
另一位支持並推動自助出版的作者,則是前蘋果軟體傳教士(Evengelist),有最會行銷蘋果美譽的蓋伊.川崎(Guy Kawasaki),他個人自助出版了一本《作者、出版社和企業家──如何出版一本書(暫譯)》(APE: Author, Publisher, Entrepreneur — How to Publish a Book.)。川崎表示,雖然不少人對自助出版抱持負面印象,認為這一定是找不到出版社、不好的作品的次佳選擇,但他卻不這麼認為。
川崎覺得自助出版就像是一個出自工藝家之手的精緻手工藝品,內化了工藝家的精神與信仰。相較於傳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自助出版從封面到內文,再到行銷手法,都可有作者想要表達的風格與意涵。
雖然自助出版在台灣出版市場仍非常少見,但是歐美在自助出版部分已越來越火熱,甚至大躍進。
自助出版的興起,的確讓傳統出版社的角色受到衝擊,但是,傳統出版社並不需因此而感到恐懼,目前,也有許多歐美的出版社,正透過自助出版為出版社找到新的創意經濟模式。
目前,已有不少出版社開始嘗試在自助出版市場中,尋覓、培養具有創意或潛力的作者。未來,只要加上出版社既有的編輯與行銷資源,催生下一個明日之星,或許也不再是遙不可及。
「有些事情的崩解是為了讓更好的事情可以聚合。」的確,這是挑戰,也是機會,它代表了更多元的品味,也可能是更激烈的競爭,這一切正在全速前進,而我們早已置身其中!
為什麼我們需要自助出版?
- 出版紙本書從編輯、製作、發行、行銷一連串的成本昂貴,且不是每一本都可能成為暢銷書,因此出版社只能以利益原則挑選大眾所愛的品味出版有限的書籍。
- 出版社資源有限,行銷書本也有限,即便透過出版社發行出版,出版社分配的行銷資源也不一定能讓自己出版的書有更高的能見度。
- 依傳統出版,作者所獲得的版稅約只有10%以內,利潤微薄,大部分都被出版社、書店、大盤商、印刷廠等瓜分。但是,自助出版,作者卻至少能獲得75%~80%的版稅。
- 自助出版電子書讓許多有潛力的素人作家,能有機會讓作品被其他讀者看到,讀者也透過這些自助出版平台,看到更多元的作品。
延伸閱讀
- 蓋伊.川崎公開自助出版秘訣
- Readmoo上的自助出版作家
參考資料
- SXSW 2013: Self-Publishing, David Carr and the ‘Theology of Free’
- Guy Kawasaki’s Best Tips for Publishing Your Own Book
- Creative Control, Ease of Publishing and Money Pushing Authors to Self-Publish
- Podcast: How Hugh Howey’s Wool became a self-published smash hit
- How My Self-Published Book ‘Wool’ Became A Hot Movie 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