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生的我對人際關係感到吃力
文/楊昌順;譯/游芯歆
「人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拚命壓抑情緒,另一類是將所有情緒外露。」這句話出自英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說《尚待商榷的愛情》(Talking It Over)。
對人際關係容易感到吃力、只想保持距離的人,屬於第一類。這類人的「社會適應不良」症狀較為嚴重,會因為在社會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出現強烈恐慌和逃避傾向,只好拚命壓抑上湧的情緒,強忍在心中。當然,他們不是被迫這麼做的,通常是由於這麼做會讓心裡更舒坦,而非沒脾氣。
素賢是個心軟無比、情感豐富、善解人意的類型,但她在陌生地方或面對陌生人時過於羞怯,所以很難和人親密交往。而她本身的性情也不太會先去接近別人,或主動表露自己的情感和經驗,所以她也很少參加大家一起的聚會或活動。她會動用一切可能的藉口,想辦法離開眾人聚會的場所,有時真的碰上無法拒絕的情況,也會小心翼翼地盡量縮在不顯眼的角落。值得慶幸的是,一旦和她成了密友(通常是對方先靠近示好或純屬偶然),關係就會持續很久。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敢先接近、不輕易敞開心扉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像是素賢,性情上對陌生人和陌生的情況太過羞怯所致,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自我要求標準過高,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反而造成心理負擔過重,更不用說還具有必須讓自己表現出色的完美主義傾向,結果不是在人際關係上難以滿足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面對超出自我表現範圍的情況時,就變得焦躁不安。越是這樣的人,越覺得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表現出完美的隨機應變能力,因此,如果關係不是那麼親密,就會更加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不讓人看穿。
另外,嚴重社會適應不良的人當中,大多數性格獨立,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和別人過於親近。這類人一向就對建立社會關係不那麼在意,反而更喜歡和人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更重視自身的個性和獨立性,也不會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內在情感。雖然這些因素會讓周圍的人認為這個人性格冷淡、孤僻,但其實當事人根本不以為意。
這樣的人疲於和人見面,所以就乾脆不出去見人。他們有可能會感到孤獨,但在人際關係中,比起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獨立性,有更大可能會乾脆選擇孤獨。
對他人反應十分敏感的人,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症狀的機率也會提高。心理上雖然渴望他人的認同和愛情,但因為害怕受傷,最後就放任自己處於離群的狀態。越是這種類型的人,遇上尷尬或驚慌的情況,就得花越長的時間才能克服。因此為了從一開始就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他們會盡量遠離人群。
若要呼吸,就必須有空氣,但空氣中並非百分之百都是氧氣,其中還混雜著二氧化碳、氮氣和灰塵,即使如此,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人際關係就像空氣,其中有我們所期望的完美關係,但有時也會伴隨著焦慮、恐懼和意外的創傷,因此,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並勇敢地嘗試建立人際關係。
最重要的是,要先找出讓自己產生不適應社會的心理因素,並且試著接受它。因為這麼做或許會反過來成為一個轉機,讓我們得以減輕社會適應不良的症狀。就算是一個天性再怎麼溫和的人,如果一直處在緊張和焦慮的折磨下,難免會出問題。正如前面所提過的,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所感覺到的焦慮、緊張、害怕,就和空氣一樣是極其實際的情感,因此與其壓抑,不如坦然接受,就像呼吸一樣,而且,這麼做之後,就會感覺多少放鬆了一些。
※ 本文摘自《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原篇名為〈怕生的我對人際關係感到吃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