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出爾反爾」原來不是反覆無常

文/許暉

「出爾反爾」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前後言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但它的原意卻不是這樣,而是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對待你。

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鄒國和魯國發生了一場戰爭,鄒穆公向孟子請教:「我的官員戰死了三十三個人,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願意為官長效死的。殺了這些百姓吧,他們人數太多又殺不完;不殺他們吧,我又痛恨他們竟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官長赴死卻不去救援。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現在是饑荒年頭,而您的百姓呢,年老體弱的輾轉餓死在荒山溝裡,青壯年都四處逃散,已經幾千人了;可是您的糧倉裡糧食卻堆得滿滿的,國庫裡金銀財寶也囤積了無數,您的官員們沒有一個人曾經向您彙報過這種情況。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曾經說過:『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也就是警惕啊!警惕啊!你作出的事情,最終會反加到你的身上。老百姓如今見死而不救,就是官員們做出的事反加諸到他們自己身上了。您不要再責怪這些百姓了。如果您能夠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官長,願為官長犧牲了。」 據孟子所說,原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句話最早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曾子就是那個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人。這句話後來被簡化成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 本文摘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二輯》,原篇名為〈「出爾反爾」原來不是反覆無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