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犢講座】「科科圓桌會」科學與科幻小說間的交錯,迎向人類未來的想像

8月25日Readmoo在紀州庵所舉辦的「科科圓桌會」,邀請到4位重量級的科幻科學界大師,包括:科幻作家張系國、黃海、小說家謝曉昀、PanSci 專欄作者&科學藝術家dr.i等,在晴朗的星期日午後和大家一同聊聊科幻與科學。這次的圓桌會很特別,全場都以交錯問答的方式進行,沒有議題疆界,只有熱絡的討論互動,以下是活動的問答整理。
更多活動精彩影片→【影片連結】
科幻是科學的想像 透過小說文體展現
Q:科幻小說究竟只是想像?亦或是可以透過科學發明或科技進步,成為可以實現的未來?
黃海認為:「科幻是科學的想像,只是透過小說的形式作為一種展現。」張系國則說:「把科幻小說當成一種超人類文學,一般小說大多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故事,科幻小說探究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未來文明可能會遇到的問題。」dr.i同意上述兩位科幻小說家前輩的看法,至於到底是科幻小說家引導科學家去實現未來?亦或是科學引發科幻小說的發展?他認為這兩者是密不可分、互補互成的關係。
現場唯一一位女性作家謝曉昀則以人性的角度剖析。謝曉昀表示雖然這麼說很老套,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她特別重視科技或科學如何觸動人類內心對生命原始的渴望;與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就像以複製人議題發想寫了《惡之島》一書,在這本科幻小說裡,她處理了先進科學發明下,人類對於自我認同的概念。
科幻小說是一種以樂觀態度面對未來的文學作品
Q:科學發明或科技進步的確影響人類生活、社會與文明的發展,我們也許無法想像未來科技會進步到什麼樣的地步,但從許多的科幻電影或科幻小說裡看到它反過來掌控人類,失衡所有的秩序,我們該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面對?
dr.i提到,可以從英文單字「Science」去了解,根據其拉丁文的原義就是指「知識」。無論科學或科技作為人類運用在生活或工作的一種工具,重點不在工具本身,而在運用工具的人。當科學或科技被過度使用或使用失控時,就會產生可怕的後果,例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這部小說裡所提到的「老大哥」,正是因為對科技的爛用,形塑了集權主義的社會,讓科技背負了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
黃海則以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一句話回應:「人類都擁有自私的基因。」因為自私終將使得科技或科學發明失控,但也因為「失控」,人類才能懂得如何去衡量科學或科技在人類與世界之間的平衡關係。
張系國也以科幻文學的角度提出想法:「科幻小說是一種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的文學作品。」因為「一直以來,人類對生命的好奇,驅始人類對生命、對宇宙展開未知的探索,透過科幻小說帶來一種陌生的美感。」科幻之所以迷人,就在於那是一個從未看過的世界,帶著陌生的美感;而這種陌生的美感具有某種客觀的角度,無論在小說裡安排了多少因科學發明或科技應用所帶來的慘痛代價,都是「善意的提醒」。因此,張系國認為,科幻小說豐富了人類對生命與宇宙的想像,是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未知。

台灣科幻作家文筆與寫作技巧好 中國科幻作家以硬科幻前進美國市場
Q:台灣與中國科幻界近來的發展又是如何?
科幻小說是西方文明的產物。黃海提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在1818年的《科學怪人》;其講述的是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冀望能夠透過科學發明方式來創造生命,但最終卻除不去人性裡善與惡之對立。至於台灣科幻小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年代,包括張系國、黃海等都是參與這波台灣科幻小說興起的先進者。例如,張系國早年曾經創辦《幻象》雜誌季刊,為台灣科幻界留下歷史足跡。
黃海進一步指出,台灣科幻小說市場一直處在曖昧的階段,進不到主流文學,卻也無法被歸類到科普書籍,因此雖然一直都有固定的讀者群擁戴,但卻不是非常廣大。雖然近年來台灣科幻小說市場的閱讀率的確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也還是有一些不錯的後起之秀仍舊在台灣科幻文壇裡大放光芒,在台灣新生代科幻作家裡,張系國就特別推崇伊格言。張系國認為,一個好的科幻作家必需要能夠有突破現實世界的視野與觀感,伊格言的作品想像力非常豐富,也許緣於他曾經是詩人,所以很能夠跳出現實的框架,以科幻筆法寫出比現實「更真實」的世界。
至於中國大陸,近年來科幻小說發展相較起來比台灣更為蓬勃,張系國認為這與國力的有關。就像西方世界的科幻小說發展與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有密切的關聯性,科幻小說也成為國力與科技發展另一種文化表徵。中國大陸現正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階段,其實早期在中國發行科幻小說是會被貼上「精神污染」的污名,但至80年代後,許多以科幻為主的文學期刊、雜誌不斷推出,中國開始誕生了另一批優秀的科幻作家,例如:韓松、劉慈欣等。至2000年,這股科幻風氣在中國大陸不斷打開,尤其在四川成為中國大陸科幻小說的發起基地,還成立世界華人科幻協會,黃海老師還提到,中國大陸的《科幻世界》雜誌是全世界銷售量最好的科幻雜誌。
在中國科幻新生代作家裡,以劉慈欣與韓松分別為硬科幻與軟科幻寫作的代表。所謂的硬科幻指得是,作品裡含藏有大量的專業科學或科技知識,尤以具有理工背景作家根據他所有的專業科學知識而撰寫的;相對地,軟科幻作品含藏的文學性質較重,科學或科技專業知識含量較不高。韓松的《宇宙墓碑》是日前中國大陸科軟科幻作品的代表,劉慈欣的《三體》則為中國大陸硬科幻作品的代表。這兩位作者都相當受到大陸讀者的歡迎與愛戴,《宇宙墓碑》更獲得「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首獎」,而劉慈欣的《三體》不但受到大陸理工學術界的支持,甚至已預備拍成電影,並至美國出版發行。
台灣科幻小說市場雖然較小,但張系國還是非常看好台灣科幻作家在華文科幻市場的潛力。張系國認為,台灣作家的文筆好、也比其他華文科幻作家更重視寫作技巧,只要台灣有人努力繼續推動科幻小說的閱讀風氣,或將台灣科幻作家的作品推往其他華文市場,必定能帶來更廣大的迴響。最後,為了鼓勵科幻小說創作風氣,張系國還在現場提出了一些寫作靈感,例如3D列印科技就是非常好的創作點子,若可以結合偵探小說與科幻小說,一定可以創作出更精采絕侖的科幻作品。
最後把講座中提到的科幻小說整理如下:
- 《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 《科學怪人》: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 《宇宙墓碑》:韓松
- 《三體》: 劉慈欣
- 《科幻世界》雜誌
這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創作於1948年。這是一部幻想小說,書中描述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老大哥」(Big Brother)的監控,企圖提出極權主義下的恐佈未來。
可稱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故事內容主要在講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創造新生命,於是從墓地裡精心挑選一塊塊屍塊,再拼湊成人形,透過電擊讓其產生生命。
中國大陸軟科幻作品的代表,講述未來的人類的足跡已踏遍銀河許多地方,可古學家們開始探索外星球的宇宙墓碑,但是有一日宇宙中所有人類墓碑都一併消失了…這代表著人類的命運將面臨什麼樣的遭遇?
中國大陸硬科幻作品的代表,講述的是有一個三顆地球的行星文明與地球接觸的故事。探討了外星球文明、地球與宇宙、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這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科幻雜誌,並且是行銷全球最好的科幻雜誌,提供相關的科學、科幻資訊,也提供科幻小說作品、作家的資訊。
更多活動精彩影片→【影片連結】
張系國系列作品→【書籍連結】
黃海系列作品→【書籍連結】
謝曉昀系列作品→【書籍連結】
►這裡是Readmoo電子書店◄
完整閱讀,從這裡開始。
https://readm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