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如何把維基百科打造成線上遊戲
代表網路二.〇時代精神的維基百科,前陣子有了一點麻煩。根據科技評論網站的報導,活躍在維基網站上的編寫人員,從二〇〇七年達到歷史性高峰之後,就開始反轉,至今未停。以英文版為例,最高峰時有超過五萬人每月編輯條目達五次以上,而這個數字已經衰退到二〇一二年的三萬一千人,衰退率超過三成。

圖表:維基百科歷年活躍編輯人數變化圖(來源)
關心維基狀況的人也發現,新手第一次上線編寫,兩個月後能堅持下來的比率也從草創初期的百分之〇點四掉到不足百分之〇點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一而足,但這些年來一連串跟維基百科相關的負面新聞,可能是其中的主要緣由。那包括政治人物修改對手詞條的內容,詞條內容水準參差不齊,惡意誹謗,或在網站上不時就興起的吵鬧或爭議等。
維基百科為了解決這種困擾,辦法是設立更多的審查,更多的管理階層,以及更多的政策和指導方針。導致新手第一次編寫被退回的比率比過去更高,一上線就遭遇挫折,自然就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而一向以「人人都能編寫的百科全書」為傲的維基,如今也開始有了龐大的「官僚體系」,從站長、帳號建立者、行政管理人、IP檢查人、檔案挪動、文章匯入、修訂歷史隱藏、抱怨調查人,到封鎖區例外IP等,林林總總設立了超過十種以上的管理和編修權限。
維基百科是網路二.〇時代的代表性典範,草根智慧,群眾協作,打掉專家階層組織的傳統模式,讓百科辭條寫作變得普及,那是知識自由,網路威力以及人性善念的絕佳象徵。如今的轉變在許多人眼中成為與原始初衷背道而馳的遺憾。
在參與者熱情下降之外,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也始終沒解決,那就是內容的可靠性問題。
儘管《自然》雜誌在二〇〇六年做過實驗,比較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在四十一個科學性條目上的可靠性,發現維基百科的可靠性甚至要比大英百科還要好一些。但這無法改變維基百科在學術圈的使用評價,至少在我所接觸的各領域學術圈裡面,幾乎每個老師都不能接受學術論文引用維基百科作為引證依據。
由於維基百科先天的本質,條目是可以逐步改善的,然而改善的依據常常又是從線上搜尋而得的結果,如果某些線上內容來自維基較早的錯誤版本,這時候不仰賴專家審視的系統就可能會陷入無法自拔的錯誤循環。
每個人都希望維基百科變得更好,內容更多,參與的人更廣,而且內容更可靠,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為了讓內容更可靠,線上開始加入各種審查機制,逐漸往原本初衷的反方向而去——怎麼辦呢?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新聞報導台大參加 Coursera 線上課程平台的葉丙成老師,為了讓線上學生能夠對對線上課程保持學習熱情,他跟資工系學生合力製作出「與教學課程融為一體的線上遊戲」,學生解題的題目越多,占領的課程「領土」就越大。
融入遊戲的激勵辦法,讓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戰鬥力。這可說是網路時代學習的創新。畢竟我們都知道台灣許多小朋友為了玩日本遊戲,也會自力學起日文來。遊戲的激勵力量如此強大,連學習新知識這種辛苦事也可以包含在激勵的範圍裡面。
那麼有沒有什麼激勵模式可以放在維基百科的運作裡面呢?讓遊戲激勵改善條目的品質和可靠性,也改善新人的參與感。有這麼好的事嗎?
以各種遊戲既困難,卻又迷人;既難上手,偏偏又讓人廢寢忘食的情形來看,複雜的遊戲規則絕非阻擋新人的門檻,維基百科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引進遊戲的激勵模式。例如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編寫條目,但如果你的內容被太多巫師打槍的話,你會被送入沙箱去練功,直到修完基本的維基知識之後,才能恢復初階武士資格……
隨著戰力累積,初階武士可以晉升為隊長、將軍、巫師、大祭師……而條目品質則由高階將軍或巫師加以認證,經過夠多大祭師認證的條目,修改起來就特別困難(關卡特別難破),但修改一旦被社群接受,你就會獲得大量的維基聲望幣(內藏寶物)。
既然維基已經走上了審查之路,不如就把審查當成關卡,階層當成破關獎勵,讓每個編寫者的知識戰鬥力全面展示在個人貢獻的辭條上,在維基百科內部自動顯示一個辭條已經經過多少人編寫,多少專家級巫師認證,擁有多少的維基可靠性積分。
高等級認證的條目會變成大家找碴的目標,因為一旦你有本事修改,還獲得多數認證巫師通過,就等於江湖無名小子到少林寺踢館成功一樣,會聲譽鵠起。而條目經過這樣的挑戰淬鍊,則會變得更完備可靠。
這種經過多重考驗的條目,就有機會在學術上建立引證的可靠性。
把維基百科變成線上遊戲場,反而會讓條目的可靠性提升到足以讓學術圈認可的程度。
有人會問,遊戲化會不會是一種貶抑呢?我覺得這只是觀點問題。例如我們如果要用遊戲來描述學術界,也不是很困難的。你只要把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頭銜,換成學徒、助理巫師、巫師、大巫師的名稱,那些升等規則甚至都可以不需要變更,整個學術圈看起來就很像多人競賽的大型互動遊戲了——論文就是打怪,國科會是補血的地方等等。
每個人都需要遊戲,維基百科也許也到了遊戲一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