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怎樣建立閱讀習慣
臉書上看到臉友發了一則他國小女兒的「智慧存款簿」(也就是閱讀紀錄表)照片,他提到幾個女兒填寫時的困難,最後發了一句感嘆:
我總覺得表格化的清單紀錄,不免隱藏某種「重數量不重質」的態度。
看到這則短文我忽然明白這幾年來,儘管教育部花費龐大的力氣、資源,在全國小學推動深根閱讀計畫,每年勞師動眾,但台灣的國民閱讀率卻始終每況愈下的原因了。
要在小學推廣閱讀,這想法是對的,人生只要點燃一次感動的火種,那個閱讀習慣就會陪伴終生;但做法則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旦閱讀變成追求數量,大部分時候我們種下的其實是厭煩。在「智慧存款簿」的案例裡確實顯示了其中的執行策略,乃至隱藏其中的潛意識心態,都造成了越推廣,越不讀書的問題。
推廣閱讀絕對不應該追求數量,而應該問你有沒有找到一本特別感動、特別喜歡的書。
不久前我們又看到這樣新聞:
教育部今天舉辦「台灣105年閱讀習慣調查結果記者暨借閱楷模表揚典禮」,去年全國借閱總冠軍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壯年組的林佳穎,借了7294本書,以一年365天計算,平均一天閱讀近20本書。
教育部這個推廣閱讀的大腦簡直是完全崩壞了。你表揚這個要幹嘛呢?一天真要能讀二十本書,那真是驚人,很厲害,很了不起,但鼓勵閱讀是辦大胃王比賽嗎?你看過哪一個美食家以吃多取勝的嗎?台灣的閱讀率在教育部的推廣下一路往下掉,原因不是很明顯嗎?我不禁想起胡適。
胡適有一則讀《水滸傳》的故事記錄在他的《四十自述》裡面。胡適很早就死了父親,他娘是個堅毅的女性,送他去家族中開設的私塾讀書,那時候他才三歲出頭。私塾先生除了教他父親遺留的著作之外,另外教的書單包括:《詩經》、《孝經》、《朱子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書經》、《易經》、《禮記》。
他母親暗地裡出三倍的學費給私塾先生,請老師每教一句都要講解。這很快就看出成效,同學看不懂的家書他可以幫忙說明。
九歲那年,他在偶然機會下,在四叔家客房裡發現一本破書,既無封面也無頭尾、只剩中間半截的《第五才子》書,那半截書開頭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錫」。李逵他認得,從小在戲台上看人演過,但《第五才子》是什麼書他可不熟。他就站在客房裡把半本殘書一口氣看完。
看完了更不得了,這故事怎麼來的,前頭是什麼情節,後頭是什麼結果,他通通不知道。他到處央求找人問那書有沒有足本,終於透過他五叔的關係借到了足本《第五才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水滸傳》。
胡適說這本書「為他的童年打開了一個新鮮的世界」。此後他到處找小說,蒐藏小說,連他大嫂嫁妝裡帶來的彈詞小說也在蒐藏之列。
他不但開啟了眼界,原來書不只四書五經,也有大千世界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還啟發了他對白話文的思考,古書需要老師帶領逐字逐句講解才能明白,但白話小說呢,他可以一個人直接看懂。
我們知道日後胡適不只大力提倡白話文運動,他還因此寫了水滸傳考證、紅樓夢考證等影響深遠的白話小說考證文章。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
一、讀水滸可以造就學術大師;
二、讀半部殘破的水滸可以激發兒童對書終生的熱情。
我不是在說笑。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必然帶著一個獨特的觸動。那個經驗太特別才會讓我們一輩子想重溫(於是不斷買書)。當閱讀變成追求數量與規模 KPI,於是我們忘了問那個獨特的觸動哪裡去了。
沒有觸動,沒有對書的渴望,只剩下數量計算,於是學生畢業以後畏書如蛇蠍,這不是很正常嗎?
閱讀不只是閱讀: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陳穎青的出版研究,請給老貓出版偵查課粉絲團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