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並不孤獨,只要你動動滑鼠──數位時代的讀書俱樂部
Photo Credit: Pixabay

閱讀並不孤獨,只要你動動滑鼠──數位時代的讀書俱樂部

編譯/黃彥霖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光,出版社會以「讀書俱樂部」(book club)的形式來和讀者建立最直接的關係,無論你住在多遙遠偏僻的地方,只要成為讀書俱樂部的會員,就能每個月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新書和出版資訊。那是在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零售商為我們帶來便利購書管道以前的日子,找書就像挖礦,有時,在那明明存在但卻看不到的書海中挖到了一本書,讀完興奮莫名,卻又不一定找得到讀過同一本書的人討論。於是我們加入讀書會(也是book club),每週或每月和擁有同樣閱讀興趣的人相聚,一起分享各自對書籍的心得,開拓不同觀點,甚且,不用再煩惱下一本書在哪裡。

拜電子書與線上社群發達所賜,這兩種book club近來都有復甦之勢。

電子書俱樂部(ebook club)仍然使用相同的月費模式,但結合了網路社群行銷的分眾特性,是出版業界以舊傳統整合新閱讀習慣的成功範例之一。新型的讀書俱樂部已不再大雜燴似地將同間出版社的發行品全打包在一起,或者單純地跟著每月主打書隨處飄動,而是為特定類型的目標讀者量身打造。

從羅曼史、推理小說讀者到烹飪新手或是軍事迷,電子書俱樂部能以四到二十美元不等的月費,提供前所未有的多元閱讀分群,無論是一般消費群眾或是專業需求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域。以數位平台發展商Impelsys為例,其與芝麻街工作室(Sesame Workshop)的合作,甚至能加強既有品牌的經營深度,拓展品牌價值。

另一方面,較不帶商業性質的線上讀書會(digital book club)除了應用了網路社群的分眾特性之外,更形成社群領袖帶頭加入閱讀運動的現象。前些日子艾瑪‧華森的與倫敦閱讀組織「地鐵圖書」(Books on the Underground)的合作就是一例。而不僅是電影明星,知名的影音部落客佐艾拉(Zoella)以及有「印第安納小馬隊地下圖書館員」稱號的橄欖球員安德魯‧勒克(Andrew Luck)都成立了各自的線上讀書會,這不僅是良好的公關活動,更能透過他們的個人魅力將好書推薦給許多本來可能不會接觸到這些書籍的人。

甚而有之,由獨立搖滾樂團芙蘿倫絲機進份子(Florence + the Machine)粉絲自行發起的線上讀書會「兩書之間」(Between Two Books),更反過來受到同樣喜愛閱讀的樂團主唱的認同及積極參與,不只曾在演唱會上向在場歌迷介紹,還曾為此特別專訪讀書會選書的作家。

除了名人加持之外,線上讀書會的存續方式與場域也比傳統型的更加靈活。從專攻圖書分享、書評討論的Goodreads,到一般網路社群如Google Group、Facebook、Tumblr,以至各類社交與通訊app,線上讀書會不僅能擺脫每次聚會都得確認時間的麻煩事,也讓文本閱讀和討論過程變得更有彈性,無論你在家裡、咖啡店或是通勤途中,只要連上網路就能購買或閱讀文本,並隨時進行討論。

動動滑鼠點開連結就能閱讀,這是網路世代所擁有的好處之一,書籍並未消失,而是四散各處。那麼,你還在等什麼呢?閱讀並不孤單,快加入讀書會吧!

參考資料:

Digital Book WorldThe GuardianBustle

讀書會的種種可能:

  1. 艾瑪華森成立女權讀書會,邀請你我加入(同場加映艾瑪最愛書單總整理)
  2. 讓思辯的種子萌芽開花──信鴿法國風讀書會
  3. 透過眾人的眼,培養開放多元的視野──DAKUO讀書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