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連結創意的接點與發動改變的心臟──「建築與城市的對話」座談側記
記錄、整理/黃展成
詩人使用文字在紙本上寫下內心的話語,音樂家讓音符躍動在樂器進而譜出動人樂章,而建築師則是運用光影在空間中創造出詩意。
位於華山的青鳥書店開幕就在閱讀詩、閱讀音樂、閱讀建築中展開。首先由愛德華演奏鋼琴、黃韋嘉的大提琴以及派西絲優美歌聲搭配任明信及夏夏的朗讀揭開序幕,同時也發表了青鳥書店的主題曲「光之所向」,緊接著而來的就是獨立建築講座──建築與城市的對話,由都市偵探李清志、華山文創園區的董事長王榮文、CxCity的蘇民及擔任主持人的青鳥店長蔡瑞珊,一同開啟建築與城市的對話。
青鳥在華山的定位與價值
李清志表示建築跟詩之間有強烈的關係,建築上有所謂「空間詩學」,建築師可以藉由空間來表達出詩意。他第一次到青鳥的時候其實書都尚未上架,現場還是一個工地的狀態,但看到光影從三角窗落下反射在尚未完工的青鳥,為這個空間帶來靈魂。安滕忠雄等著名建築師都嘗試使用光影來表達詩意,進而呈現安靜氛圍,雖然青鳥空間不大,但是它的光影與呈現的詩意卻非常適合成為書店。

青鳥書店是李清志的學長邱文傑建築師設計的,王榮文表示,邱文傑希望把華山原本不相關的建物透過廊道串接,在廊道串連中再增加空間,進而在華山這個歷史建物中產生新建築。這個空間當初沒打算規劃成書店,因為經營書店在科技普及的現代非常困難,而且地點在在新建築的二樓更是難上加難。但書店是文創園區中相當重要的元素,華山不應該沒有書店,也不應該只有一家書店。王榮文強調空間的價值是人創造的,不同空間會由不同人創造出不同價值甚至產值,他十分感謝蔡瑞珊等人的堅持,在青鳥僅十八坪的空間中創造了充沛能量。
蘇民表示,青鳥書店原本設定擺放五百本書,現在已經有兩千本書籍,而且較一般坊間書店更具有清晰獨特的輪廓。社群文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屬於書的社群卻似乎還十分分散,他希望青鳥書店未來能像它的空間位置──串連華山橋樑的中心一樣,在書的社群文化中翻轉華山、甚至創出新契機。
青鳥書店對整體華山延伸思考
青鳥書店在空間與光影上與修道院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李清志舉例,他2016年暑假親身體驗過修道院生活,安靜、沒有欲望。人可以在修道院中追求心靈的自由。不論是位置上或是意義上,青鳥之於華山,就像是一個人身體中的心臟。除了吸引人潮,青鳥更在這裡創造出詩意空間,如同修道院般帶來安靜、人的默想,或是具啟發性的閱讀。
由真實的文化佈局開始啟動華山
華山是一本大書,目前園區裡有電影院、書店,以及各式藝文團體進駐。就經營者觀點而言,王榮文提到,烏梅酒廠改裝成為劇場的工作已經完成,也已經開始安排戲劇演出,未來每位來到華山的遊客都可以觀賞藝術電影、閱讀書籍、欣賞戲劇演出。王榮文同時提到,建築師賦予空間第一個機會,而經營者則賦予第二次機會;他認為蔡瑞珊對這十八坪空間的運用,就像是一間大型規模的書店。

王榮文也提到文化部長常講的「文化實驗室」,青鳥用自己的方式選書及推廣,對文化以及產業而言都是一個實驗;而華山這個空間在不同經營者的經營方式下,呈現不同的氛圍與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實驗室」。
用設計來策展全華山
蘇民提到,華山除了是重要的歷史古蹟,也是台灣測試文創產業的第一步。二十年前,王榮文等藝文界前輩努力打下基礎,近三到五年間年輕設計人漸漸開始在華山以及藝文界開創新的視野。蘇民表示目前有一個「華山Redesign」計劃,透過共創的能量策劃一連串的事件。即使青鳥空間不大,但他十分樂意提供資源與想法,從一座橋出發延伸至全台北市,以資源整合的方法,重新翻轉台北、甚或台灣,成就偉大。
年紀不小外表卻看起來像學生的活動企劃,同時身兼活動與直播場控、影像剪接、編劇、VR影像拍攝、VR影像後製等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