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那個趴在海灘上的孩子開始──《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創作的感人短片!
編譯/黃彥霖
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在以《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大獲成功後,十多年來始終關注著故鄉阿富汗以及中東鄰近國家的戰爭情勢,更於2006年獲選為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Refugee Agency,UNHCR)的親善大使,積極投身協助難民的人道工作。他所執筆的最新短片作品《海禱》(Sea Prayer),就是以艾蘭.庫迪(Alan Kurdi)在敘利亞內戰中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延伸出的故事。
艾蘭.庫迪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會記得的名字。我們甚至不會記得他的臉,但你一定看過他的背影。
This image of the body of a Syrian boy drowned today on a Turkish beach is emblematic of the world's failure in Syria pic.twitter.com/IYiIPgvieG
— Liz Sly (@LizSly) 2015年9月2日
2015年9月2日凌晨,艾蘭.庫迪跟著家人在土耳其東南方出海,試圖逃往四公里外的希臘小島。充氣艇在出海5分鐘後就翻覆了。那天早上,土耳其攝影記者迪米爾(Nilüfer Demir)在海灘上拍到了艾蘭一生中最廣為人知的那張照片。
「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看到照片的第一個反應是,他父親所承受的打擊一定是無法想像地巨大。」胡賽尼說。「我了解一個父親想要保護孩子的那種本能,所以寫下了《海禱》,我知道這是自己最真誠的切入點。」
2012年,胡賽尼出版《遠山的回音》(And the Mountains Echoed)時就曾說過,在寫作時,他總是不斷受到「家庭」這個中心命題的吸引。在《海禱》中,他與UNHCR以及英國衛報的VR團隊合作,藉著一位難民父親向孩子述說的口吻描繪了一幅被戰爭打斷的日常景象,並以三百六十度的全景VR技術,帶領我們更貼近一個陌生、但重要的視角。
雖然「故事」(或小說)長久以來都被當成是與真實世界相對的一個象徵,但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它們要比閱讀的人更能留住、記得真實世界發生過的片段。從描寫二次大戰的《安妮日記》(Het Achterhuis),到後冷戰、恐戰時代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以及《半場無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這些優秀的作品都在幫我們牢牢記得這一點:對這個看似和平的時代來說,戰爭其實從未真的遠離,那仍是許多生命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