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我的心,留在人情、藝術與自然共存的瀨戶內
文/涂東寧
寧靜緩慢的瀨戶內,召喚旅人們不遠千里前往尋訪。
這裡由於地緣之便,自古便為交通往來的樞紐,內海諸島保有其傳統文化與美麗壯盛的自然景觀。2010年為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的魅力,舉辦三年一祭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藝術作品與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結合,於諸島間展示美術作品及表演藝術、音樂活動,期以成為連接世界的「希望之海」。
擁有十五次以上跳島經驗、美學行旅的主人淑慧和大家分享她在瀨戶內的旅行體驗。
第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有七座島島參與,等到了2013年第二屆藝術祭的時候,已有十二座島嶼參與了。展品與活動四散在各個海島中,因此要閱覽各作品,勢必得在諸島間往返,有些島船班少,大多時候是以航班多的高松港作為據點進行跳島。淑慧說,要遊歷瀨戶內,就要將船舶的時間當成旅行的一部分享受。
那麼,對一般五天四夜旅遊的遊客,並沒有那麼多的交通時間,該怎麼辦呢?淑慧建議,那就去最著名的直島、犬島、豐島和小豆島。其它的周邊島嶼,就待非藝術祭展期的時候拜訪。
以草間彌生矗立在岸邊的大南瓜為指標、諸島中最為著名的直島,是整個藝術祭中最多作品的展區,島上還有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地中美術館、和結合美術館與旅館的貝尼斯之家。現代藝術結合自然景緻,創造前所未有的空間與經驗。藝術季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島嶼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非單純以觀光產業出發作包裝。
比如相傳為桃太郎征討鬼的所在女木島,或給人近似九份體驗的男木島。淑慧說,其中令她最動容的是大島,這座島過去曾作為隔離漢生病(痲瘋病)患者的收容所,島上作品結合了這段歷史,走在收容所中,孤寂在這幽閉的空間裡油然而生。
島上居民的人情味也是瀨戶內旅遊的醍醐味。由於人口外流嚴重,居民組成幾以老年人為主。在你踏上島,這些爺爺奶奶會熱情的招呼你、並向你介紹島上的作品與風土民情,也不失為一種旅遊的樂趣。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有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與,其中也有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例如連續三屆受邀參展的王文志,在小豆島以竹子為材料創作。由於作品需要大量竹子,而請求島上中山村與肥土村的居民幫忙。兩村居民原先不太認識,藉由這個契機,在合作砍伐竹林的過程,無意間培養出深厚的情誼。是為作品意涵之外的一大趣事。
矗立在小豆島海灘上,一百九十六名孩童的塑像。一百九十六,那是日本認可的國家總數,它們身上刻著各國家首都的經緯度及與日本的距離單位。那是同為連續三屆參加藝術季的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作品發想自海上遇難而死的難民男孩,以兒童代表世界未來的希望,呼籲保護孩子。
各個島的景緻與民風不盡相同,然而,他們所代表的,是作為人最誠摯美麗、與自然共處和諧的一面。
涂東寧
愛貓和劇場。正在學習質疑,學習思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