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他人的光

文/ 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mes

因為小編的父親在社區管委會擔任主委,需要時常跟住戶們搏感情,也因此小編偶爾會從父親的口中得知社區內的大小事;也透過父親的關係,小編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平時只有一面之緣的鄰居們,也對他們的經歷,有更多的瞭解。因為這樣的生活經驗,當小編在閱讀《他人房子裡的燈》的時候,便深深受到書中住戶之間的情誼而感動。

《他人房子裡的燈》的小說描述羅馬南方近郊,美丘區福洞路三一五號,一幢平凡無奇的公寓裡,管理員瑪莉亞意外喪生,留下六歲的女兒杏兒,以及一封信。信中提到,瑪莉亞就是在這棟公寓七樓的舊洗衣間,懷下杏兒。因為眾住戶為了不願查證杏兒父親的真相(畢竟公寓中的每一位男性,都可能是杏兒的父親),便決定共同撫養杏兒成長,而小說就是以杏兒為主角,並且透過杏兒的雙眼可以看見,福洞路三一五號的住戶們,各自生命的快樂與憂愁。

小編非常喜歡作者齊雅拉.甘貝拉萊對故事架構安排的巧思。像是故事中的五個家庭,可說是社會家庭類型的代表:二樓是獨居老人蒂娜、三樓是葛洛夫婦、四樓是男同志情侶、五樓是同居卻未結婚的情侶、六樓則是有小孩的巴利拉家;而穿梭在五個家庭間日漸成長的杏兒,則把整棟公寓變成一個「多元成家」的大家庭。並且透過小說的情節,作者也闡述了不少她對傳統家庭概念的討論與挑戰。

此外,小說的主要章節則直接以樓層為名,而每一個章節,都是由杏兒的個人成長史,以及這個家庭的家庭歷史所交織而成。也因為這樣的安排,我們在見證了杏兒成長軌跡的同時,也漸漸瞭解每一個家庭,他們各自的私密故事,以及他們內心深處,所缺乏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遇見的人太多,也因此我們偶爾會忘卻,這世上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而杏兒的生父之謎,可說是貫穿小說的核心主軸。杏兒對自己身份的迷惘,影響了她對生命的看法;而這個未解之謎,也為各個家庭帶來不少不平靜。畢竟,每個男性,都有可能是杏兒的父親。但是小編覺得更重要的,則是作者試圖從這個生父之謎的情節裡,表達每個人都應該走出自己的生命,而不要被自己的出身與家庭背景所限制了。

在故事尾端,作者也透過瑪莉亞的這段話,再次強調這個概念:

我的寶貝,真相就是,搞清楚我們的父母是哪種人根本一點用也沒有。當然,我們得認識他們。但是,難道妳認為認識一個人代表搞清楚關於他的一切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那盞照亮他人房裡的燈。只要我們先看見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就能讓自己成為照亮他人世界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