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不當然的勇氣
文/ 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ryan…
不管這個老子是產業大老、黨國元老、美國老大哥、還是你家中真正的老子,我們都要理所不當然,張開自己的眼睛,直視自己的處境,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
——《理所不當然》
讓我們回到25年前,小編剛出生的臺灣。才剛剛結束長達38年戒嚴的臺灣,延續先前經濟上的快速成長,「臺灣錢淹腳目」這句話,便描繪出當時台灣的經濟榮景。此外,1980年代起在台灣遍地開花的民主運動,也使得臺灣的社會大眾,從中窺見「民主」的樣貌。
25年轉瞬即過,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全面扭轉全世界的經濟架構,也改變了人們思考與互動的方式。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Facebook、電子商務、太空旅行……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對這些事物早就習以為常,甚至成為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但仔細想想,對25年前、10年前的我們而言,不僅沒有見識過這些事物,也不曾想像電話、電腦等事物,居然能此般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當時許多理所當然的事物,不消幾年就已經不合時宜。
面對這樣快速變革的年代,我們更需要理所不當然的勇氣,去質疑自己與社會是否囿於過去的種種理所當然,無視未來的趨勢發展。我覺得近年的臺灣社會,就是因為囿於這些「理所當然」,導致當下的政經困境。而318學運即是台灣的年輕世代,以行動去質疑與挑戰上一代眼中的「理所當然」,也進一步希望影響台灣社會的走向。
而在王盈勛的《理所不當然》中,他透過52篇文章,從思考、經濟、產業、社會等不同角度,為台灣當下社會的各種現象提出他的獨特見解。閱讀這類書籍的時候,我最怕作者長篇大論說教,卻不附上任何依據,就很難令人信服。但王盈勛的《理所不當然》就用很短的篇幅
,條理分明地從台灣的社會現象,剖析其背後的社會意義。
像在〈社會運動與運動社會〉中,作者就透過近期台灣「街頭運動」的興盛(包含街頭抗議跟路跑活動),去剖析台灣中產階級的現況:「這兩種運動的復興或崛起,其實是過往龐大的、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的中產族群,被時代與環境重壓之後,往兩端擠壓的結果。」讀到作者的這個論點時,讓我瞬間豁然開朗。我想這樣「豁然開朗」的感覺,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會不時襲擊讀者的腦袋,挑戰大家既有的「理所當然」,最終賦予讀者理所不當然的勇氣,靈活地面對世界的種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