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 / 人的愛恨情仇
文/ 大麥町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ierry ehrmann
2014 年,「機器人」這三個字不時成為眾人熱議的頭條新聞:從鴻海將要組成「百萬機器人大軍」,到Amazon將在 2015 年採用無人飛行機配送貨物,以及Google所展示的無人駕駛車原型等。而這些消息,也開始有人會擔心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將會消滅許多現有的工作,使得很多人得面臨失業的危機;以及如果未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由機器人控制的話,會不會有一天,人類將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更慘一點,人類會像電影《駭客任務》或《魔鬼終結者》一樣,成為機器人的階下囚?
機器人的發展,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光明或是晦暗的未來?
面對這樣的難題時,我不禁就會想到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曾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艾西莫夫於1942年的短篇小說〈轉圈圈〉中首次提出以上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並且這三大法則在今天要介紹的《機器人四部曲》的系列故事裡,扮演著極重要的地位。
《機器人四部曲》是由《鋼穴》(1954)、《裸陽》(1957)、《曙光中的機器人》(1983)、《機器人與帝國》(1985)組成。前三部作品,也被稱為《貝萊三部曲》,故事聚焦在地球刑警以利亞・貝萊和人形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偵辦殺「人」案件的辦案過程;以及原先排斥機器人的地球人,因為兩人合作的緣故,漸漸開始不再排斥機器人,並且走出「鋼穴」的束縛,展開了地球人移居銀河系的計劃,也成為艾西莫夫另兩套科幻經典「帝國」及「基地」系列的開端。
1964年,艾西莫夫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拜訪2014年的世界博覽會〉這篇文章,文中記下許多他對 50 年後科技及社會發展的臆想。而當生活在 2014 年的我們回頭去看艾西莫夫的這篇文章時,會發現他的不少臆測,都已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像是文中他就預測,2014年的電話將不僅可以傳達聲音,也可以傳達影像,並且在電話的螢幕上面就能閱讀書籍和照片,還能夠透過衛星,打電話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段描述,說的不就是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嗎?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艾西莫夫對於人類科技發展的精準想像力。
而艾西莫夫也將這樣精準的想像力,運用在他的科幻作品之中,因此,雖然《機器人四部曲》,即便是最新的《機器人與帝國》都是近30年前的作品,但是小說中對於人類與機器人的情感關係,以及人類文明對機器人科技該以依賴或畏懼的態度去面對等議題,都有著深入且不過時的探討。尤其是隨著小說的進展,原先對機器人持排斥態度的貝萊,也因為跟丹尼爾的密切交流,漸漸地有所轉變,甚至覺得機器人對地球人的未來發展,將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究竟我們的社會到了 《鋼穴》故事的 3421 年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我想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們,應該都無法知道結果了,但是對於機器人 / 人工智慧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多大的變革,我想在廿年內,我們就能窺見一二。或許也將知道,艾西莫夫的想像力,是否又能再一次地精準預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