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驚悚情境下的正義提問
文/ 鉄鼠
Photo from Wikipedia
逃稅有期徒刑七年。性侵男童因認罪協商不用服刑。將兩項裁判結果並列,想必多數人都會覺得不對勁,直觀地認為罪刑不均衡。德國驚悚小說天王費策克的新作《解剖》,對準的切口正是這道法律和道德間的隙縫。當法律系統的處置與常民的道德期待相互扞格時,我們可以逕行懸置法律,執行私法正義嗎?私法正義又真的是正義嗎?
這棘手的道德困境,讓《解剖》的主角保羅.赫茲斐給撞上了,但這不是在 Sandel 的課堂,而是人生的真實處遇,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為這個困境給出自己的解答,而且時間不多了!
是日,赫茲斐如同往常來到聯邦刑事警察局,他的工作場所。升任首席法醫後的四年,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到局內的解剖室,利用所學與屍體打交道,尋找他們的死因,隨後在法庭上擔任專家證人報告自己的發現。除了隱隱作痛的手之外,這天與平日看來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是這樣就好……
正在解剖的屍體,明顯有古怪,加工痕跡隨處可見,能提供關鍵線索的部份都被移除。赫茲斐判斷這是出自行家之手,對方可能跟他一樣,有著精湛的法醫學知識。這行做久了,總是會碰到幾回類似的挑戰。然而,顱骨內取出的膠囊中所傳遞的訊息,讓他驚覺這具屍體是衝著自己而來,更糟糕的是,他的女兒已落在對方手上!
赫茲斐很快地就想到是誰幹的好事,認識他,具有相對應的法醫學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動機」這麼做的人就只有一個,他的前同事史芬.馬提諾克。馬提諾克的女兒莉莉,四年前遭人監禁性侵凌虐,最後自殺。馬提諾克要求他杜撰鑑識報告,證明莉莉的死與兇手有關,以讓其獲判重刑,他拒絕了。史芬肯定是想讓自己嚐到他當年所受的痛苦,赫茲斐如此想著。
女兒漢娜的來電,粉碎赫茲斐心中僅餘的一絲僥倖。這不是惡作劇,漢娜真的身陷危境了。焦急的他,什麼都不能做,只能被動地等待擄走漢娜的人捎來新的訊息。他沒有料到,當下一通電話響起,話筒彼方的聲音會帶來更大的震撼。
以綁架事件作為事件基底的《解剖》開場即營造出緊張的氣氛,面對突然其來的險惡挑戰,主角得與時間賽跑換取至親的一線生機。除了時間上急迫,作者費策克還利用空間之隔絕,讓主角的形勢更為嚴峻,因為下一個線索出現在離柏林百里之遙,因風暴侵襲暫時與外界隔絕的赫格蘭島。
事件在本土和離島同時開展的布局,讓故事緊張感倍增。主角赫茲斐一邊趕路,一邊還得用電話遙控赫格蘭島上的協力者進行解剖,好取得有關莉莉行蹤的線索。兩個場景疑雲密佈,情節跌宕起伏,不讓讀者有絲毫喘息的機會,而且過程描寫生動,視覺元素豐富,簡直有如觀賞一部毫無冷場的驚悚電影。
除了曲折的情節,層出不窮的意外性同樣貫串整個故事。終幕突如其來的變奏,想必會讓讀者倒抽一口氣,大喊甘有可能,我敢掛保證,這絕對是出乎意料的結局。
整體而言,《解剖》謎團誘人、節奏緊湊、情節曲折,又有驚人的意外性,可謂是水準之上的驚悚小說。另一方面,協力作者德國正牌首席法醫麥可.索寇斯,亦保證了本書在相關專業知識上的可靠性與說服力,讀了不會後悔。
不過,誠如開頭所言,《解剖》探問了一項碰觸法律、道德兩者邊界的問題。藉由故事中主角的遭遇,讀者一同被拋入這個問題中,赫茲斐做出他的抉擇──作者費策克很巧妙地讓他給了答案,卻又沒有封閉讀者的思考。那麼,你自己呢?思考這問題,我想其樂趣不會亞於享受故事本體。讀完後,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