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識的大叔二三事——讀馬家輝《大叔》
文/陳雪(群星文化提供)
Photo CC by Yvette Yang
以前的我很難想像如馬家輝這樣的男人會自稱大叔,以前的男人當「大哥」一路要當到七十歲的。但後來我知道「大叔」一詞並非貶意,相似於「蘿莉控」的「大叔控」,自有其令人失控的魅力。男人自稱大叔,幾乎等於女人自稱「姊姊」(絕對不會是相對等的大嬸,大嬸一詞至今無救),使得年過半百的男子五十歲於青春老謝之時,如紅酒窖藏,轉換身份,突然熟成為另一種身份,我在這本記錄自己「如何長成一個大叔」的雜文集裡,讀到馬家輝渴望在五十歲那年給自己買一部保時捷,只因那是最孤獨的況味。婚宴上渴望代替新郎一飲那杯置於高跟鞋內的美酒、熟習Jimmy Choo的四吋高跟鞋,因使用微信而開啟了十秒鐘的慾望⋯⋯我翻開這些文章,看大叔的癖嗜、雅好、孤獨、愛憐、回顧、想望、記憶、缺憾,我猜想諸多讀者,若同樣身為男子,且也逐漸步入中年,盼望從「阿伯」挽回成「大叔」,大約也會從這些點點滴滴,拼湊出大叔身上的滄桑、斑駁以及還能令其羽毛閃耀的「光度」,如何不令自己「壞掉」,五十歲是個關鍵期,但重點仍是在五十歲之前所有的累積。
馬家輝很有「台灣味」,不僅是因為他在台灣讀過書,與台灣女孩結婚,結交眾多台灣文壇好友,更可能是因為其早年(少年)時底層打混過的經驗,與其後各種媒體、文化圈、演藝界跨界的出沒,使得他能自由出入不同階級、職業、雅俗之間,正是這樣的「雜」與「混」,使他有種「上道」(且是道上的那種),一種幽默的「義氣」,雖則總得小心他的快人快語,藏有機鋒。但無論他說話如何自貶或損人,如何裝酷耍帥,他骨子裡還是個台語形容為「軟心」的人、有著始終的溫暖。
我與馬大叔僅有幾面之緣,卻也累積成不解之緣。2010年秋天,我曾在那部保時捷裡暫時介入了他的孤獨,原是很短的一段路,快速公路上他把車窗敞著,音響裡播放著一張他喜愛的歌曲,聲音撥得響亮,風颯颯吹過,我聽見他快活地跟著音樂放歌,好像每一天他都是如此度過,愛車如寶馬,將時空切割,在熱亂城市裡為自己保留一小塊隨時移動的「結界」,「此界唯我而已」,我猜想那時他可能也忘卻了長期攜帶著的焦慮、壓力、世故,所有活著的重擔,以及所有關於意義的思索,只專注地活在那如風一樣的速度裡,可以忘卻如何抵抗、延遲必將到來的衰老、與隨之的張力。我想他選擇了一種方式,繼續如風那樣寫意,以輕盈對抗沈重,以鏡面折射反抵梅杜莎的凝視,以免變成石頭。因他深知衰老不可避免,可避免的唯有風格的喪失而已。
※ 本文為馬家輝新書《大叔》的推薦序
《大叔》新書分享講座:
馬家輝 X 陳雪 ——「大叔與台妹的戀愛課」
時間:10月2日 14:30~16:30
地點:誠品臺大店3F藝文閣樓(台北市新生南路98號3F)
免費入場,歡迎參加!